孩子和父母的話越來越少,家長越來越擔心;
越擔心,就越想和孩子認真溝通,好好聊聊,一肚子話恨不得一下說完;
可每次滿懷期待、論點、論據充分的聊天,都迅速進入“尬聊”模式,
聊不下去,溝通不了,家長都說自己太難了,
可是,原因不僅僅在孩子!
“尬聊”時孩子同樣很痛苦!越懂事,越痛苦。
已經推測出你要說的內容、先后順序,甚至習慣用語都替你想好了;
還不得不聽,如同強迫你看一百遍同一個電影,無聊啊;
更不幸的,還只是群眾演員,沒有資格參與電影編導,聽著就是,
如果孩子懂事,有時還要照顧你的面子,兼顧所處的場合,積極配合你,滿口“好”、“對”、“知道了”答應著
孩子當時的心里獨白
“批評又要開始了!”
“總是唱獨角戲,不累嗎?”
“每天都是大道理,四海之內就沒有不對的,聊什么聊?”
“好”、“知道了”、“嗯”,四字真言用起來,免得沒完沒了!
父母要知道,“尬聊”后果很嚴重,潛在風險很大
孩子不愛說話、不愛表達了,自然趨向“木訥”、“呆板”,更加不善言辭,久而久之,影響了孩子的交際能力;
孩子與父母的距離感會逐漸加大,親情受到的影響會更大;
同時,孩子容易現在自己的世界里,更加孤僻;
人缺乏交流,思想就會極端,沒有緩沖,更容易沖動
父母與孩子交流5原則,建立良好溝通,拒絕“尬聊”
第一,不能一言堂
交流,就是雙方共同發表意見、看法,觀點,
那肯定會有不同;
意見不同,也要讓孩子說完、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是了解孩子的好機會,
如果意見一出現不同,就批評、打壓,那聊天的效果就沒有了,
所以首先要避免的就是一言堂,也就是父母要放下天然的“權威意識”;
第二,從孩子的角度多考慮
家長往往灌輸給孩子的都是結論,是自己的社會經驗歸納總結出來的,
可孩子沒有這樣的經歷,不是一下子就能明白的,
要給一些時間,多從他的生活、學習環境中出發,來說明問題。
第三,要給孩子成就感
孩子也能說出樸素的道理,肯定對的地方,哪怕是一點,也能激發孩子的成就感,
他會更樂意與你交談下去,
持續交談是梳理觀點、形成分析能力的良好過程,值得把握。
第四,傾聽
閉上嘴巴,張開耳朵,露出微笑,溫暖注視,
傾聽比交流更重要,越聽越有味道,
孩子和你越親密。
第五,備課
了解孩子感興趣的事情,不要只局限在父母自己,
這是解決“尬聊”的究極武器,必須重視。
看看孩子關注什么,在一起聊什么?
是玩具、動畫片、游戲、運動、還是同班的那個女生、隔壁班那個帥氣的男生… …
信息收集在哪里都重要,不打無準備之仗,
自己的孩子,多費點心,應該的!
祝你和孩子聊天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