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的打罵教育(中國打罵孩子的教育方式有何不好)
首卷語:
安全意識的培養是孩子能否身心健康成長的關鍵部分之一,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會講到如何讓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包括孩子的行為安全,網絡使用安全意識,防火,防水,防電,交通安全等等,這些都是要每一個父母必須教會孩子的安全意識。
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陶行知
如今教育孩子已經成為大部分父母最頭疼的問題之一了。尤其是一些年輕的父母,幾乎沒有什么經驗,但是他們又不能接受父母一輩的教育方式。所以和孩子之間更像是相互學習,希望彼此都能從對方身上得到些什么。
其實父母不僅要教育孩子,還應該給孩子樹立榜樣。父母之間的相處方式就是孩子以后和社會相處的樣子。父母生活中的樣子,就能讓孩子對這個世界有自己的感受。如果父母之間的關系很不和諧,家庭氛圍每天充斥著怨恨、爭吵等,那么最容易受到傷害的就是孩子了。
就像我國民間的一句俗語所說的“神仙打架,凡人遭殃”。雖然這句俗語是說天庭中的神仙如果發生了戰爭,最遭殃的要數黎民百姓了。但是把這句話放在孩子和父母身上同樣適用。
1.父母不和,孩子遭殃
有些父母總覺得孩子還小,大人之間的一些爭吵并不會給他們造成什么影響,認為過后孩子就會忘記了,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想法。孩子雖然還沒有樹立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但是父母的關系直接影響到孩子對這個社會的看法。
一項調查研究顯示:如果夫妻之間經常爭吵,孩子會出現心理問題的概率達到了32%。其中離婚家庭的概率是30%,和睦家庭是19%。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有很大的影響,這種影響很可能會持續一生。如果父母經常吵架,孩子除了會出現心理問題之外還可能變得敏感自卑或者情緒暴躁,缺乏安全感。嚴重的還會使孩子出現人格分裂和暴力傾向。
父母爭吵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帶來或深或淺的傷痕。心理研究已經證實,6-12個月的嬰兒,他們在睡夢中也會對父母爭吵的語調有所反應。并且孩子從一歲開始就具備了分辨父母情緒和感知沖突的能力。無論孩子長到多大,對父母的爭吵都是很敏感的。
其實在夫妻關系中,爭吵是很常見的。即使是再恩愛的夫妻,也免不了因為一些事情拌嘴。只是當你們爭吵的時候,多考慮孩子的感受。把音調降低,把次數減少,給孩子一個和諧溫馨的成長環境。
2.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戰爭
不僅夫妻之間存在矛盾,父母和孩子之間也會有沖突。尤其是當孩子到了叛逆期,有了自己的想法,就不想再一味地按照父母的要求行事。即使孩子成年,矛盾也不會隨之消失。
如果父母和孩子雙方都不愿意做出讓步,就會將矛盾激化,甚至到了不可調節的地步。每到這個時候家里就像是在經歷一場小型的戰爭。
曾經看過這樣一則報道:一名十幾歲的男孩,就是因為被父母扇了幾個耳光,一氣之下選擇用跳樓來結束自己的生命。
其實這件事情的起因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就是因為孩子在宿舍和大家打撲克被老師批評了。家長知道這件事之后到學校當著大家的面扇了孩子幾個耳光。孩子被打之后一聲不吭,跑到頂樓發了一會兒呆,在所有人都沒有反應過來的情況下,一躍跳了下去。
就這樣一條鮮活的生命,還沒到綻放的年紀,就變成了滿地的鮮紅。
3.“打罵”教育可能會毀了孩子
很多父母想不明白這樣的問題:你究竟是想要贏了孩子,還是想要贏得孩子?大部分的父母總覺得自己的權利的中心,孩子就應該聽從自己的安排。但是這樣做也只不過是表面上贏了孩子,其實在孩子的內心深處,他們并不服氣。
大人總是想要用控制、懲罰的手段來戰勝孩子,只不過這樣的教育方式無疑是很失敗的。好的教育應該是贏得孩子的,想要“贏得”孩子,就應該讓孩子心甘情愿地聽父母的話。
仔細想想,你做父母的初衷是什么?你是想見證一個生命的成長還是想讓他去完成你沒有完成的夢想?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對一切都是充滿好奇的,在他們探索的過程中總會犯一些錯誤。這個時候父母要做的是正確的引導,讓孩子知道這樣做是錯誤的,并且讓他們自己承擔后果。
父母應該允許孩子犯錯,因為這是很好的教育機會,也是孩子成長的好時機。
結語:
如今社會的競爭非常激烈,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很多父母會選擇付出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去補習教育。這種打雞血的養娃方式就是我們所說的“雞娃”。而超前培養、養出特長、擠進名校就是雞娃得以實現的路徑。
這樣導致的后果就是孩子的學習時間不斷拉長,讓他們沒有了正常的作息時間。長此以往不僅學習學不好,身體也被弄垮了。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能只追求成績,更應該讓他們有幸福感,否則和只會讀書的機器有什么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