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孩子在一起玩,玩著玩著孩子對我的配合度不滿意,然后就生氣了,還撂下一句“狠話”:看我踢死你。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有些震驚“這孩子怎么會說出這樣的話呢?”雖然我腦子里關于這個問題想了很多,但還是表現得波瀾不驚,沒讓孩子看出我的慌亂。孩子見我沒有回應,就自己去玩了。
相信有不少家長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平時看著可愛的娃,突然之間就會冒出一句臟話。有的孩子在和小朋友玩的時候也會說出“你個臭粑粑”、“你真是個丑八怪”這樣的話。很多家長聽到孩子說這樣的話,內心真的無法接受,于是就會很生氣地批評孩子“誰教你說的這種話,你怎么這么沒有禮貌?”“這孩子小小的內心就這么陰暗,長大還了得。”其實家長的這些做法是不妥的,把孩子想得很“陰暗”也是沒有必要的。因為孩子的這些表現,很可能是進入了“詛咒敏感期”。
什么是詛咒敏感期?
在孩子3歲左右,當他接觸到一些容易引起別人“共鳴”的臟話、狠話的時候,會覺得很新奇,很有意思,于是就會重復這些“詛咒”的話。當孩子在說臟話、狠話的時候,會發現對方有強烈的情緒波動,例如父母會生氣,小朋友會大哭等。慢慢的,孩子就發現了這種語言存在一種力量,那就是自己說了之后就會引起他人的關注,所以是很樂于重復這些話的。
這個時候,父母不要把孩子說的這些“臟話”當成是洪水猛獸,感覺孩子今天說了一句臟話品質就有問題了,以后就成了壞人了。孩子其實是不理解他所說的那些話是什么意思,只是覺得有趣,在體會這種語言帶來的威力。
家長該如何應對?
當孩子出現了說臟話的行為后,家長的反應是很重要的。如果家長學會以下幾個方法,不打不罵,孩子慢慢就不說了。
1.漠視孩子的臟話
我們前面也說到了,孩子之所以會重復說臟話,就是因為他體會到了,這些話是有“魔力”的,別人聽了之后會有強烈的反應。這個時候,如果家長批評孩子,甚至動手打孩子,孩子說的反而越來越厲害。相反,如果家長漠視孩子說的這些話,抱著“你愛說啥說啥,我就是不聽”的態度,孩子就體會不到他說的話所起的作用了。慢慢孩子就會對這種行為喪失興趣,也就不再說了。
2.尋找孩子說臟話的“源頭”
對于小孩子來講,他之所以能說出這樣的話,一定不是他創造出來的,而是模仿他人的結果。這個模仿的對象可能是身邊的人,也可能是動畫片等。所以家長最好是能尋找到這個“源頭”,盡量減少孩子接觸臟話的機會。我后來發現我家孩子之所以會說出“踢死你”這樣的話,就是因為之前看過一本故事書,里面有一個場景就是小老鼠對小豬說“我要踢死你”。所以如果父母有說臟話的習慣,盡量改掉。當動畫片中出現類似的場景,可以用玩游戲的方式引開孩子的注意力。如果是繪本中有涉及到此類詞匯,要么不講,要么就用溫和的近義詞替換一下。
3.及時回應孩子的需求
有些孩子對父母說臟話,其實就是想要引起他們的注意。當家長沉迷于做自己的事情時,受到冷落的孩子也希望爸爸媽媽能陪自己玩一會兒。所以當孩子提出需求的時候,父母要及時回應。別等孩子用這種方式引起你的注意,你才意識到問題。
孩子對他人說臟話怎么辦?
還有些父母會遇到類似的尷尬場景:
媽媽帶著孩子去飯店吃飯,服務員端上飯菜,孩子看著服務員會說“媽媽,他長得真丑。”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媽媽恨不得找個地縫鉆進去。但這個時候你也不能打罵孩子,正確的做法是依然不理會孩子,然后當著孩子的面向對方道歉。通過這樣的行為,讓孩子知道,他說的那些有“魔力”的話其實是不受歡迎的。當說出這樣的話后,是需要向對方道歉的。時間長了,孩子也就不再說了。
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經歷“詛咒敏感期”,所以當孩子說臟話、狠話的時候,不能給孩子貼上“壞孩子”的標簽。如果家長能正確引導的話,相信用不了多久,那個可愛的小天使就又上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