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剛出生時,對于父母來說,絕對是一個“小天使”,軟軟糯糯的一團,怎么看怎么可愛。但是隨著孩子年紀的增長,開始學會了調皮搗蛋,甚至會故意惹父母生氣。
當曾經的“小天使”變成“小惡魔”之后,父母在情緒管理上難免會失控,如果屢次管家都不聽,那么只有靠武力解決了。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到底可不可以動手,該不該體罰?
過去的父母一度都崇尚“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認為孩子“不打不成才”。但現在年輕一代的父母,擔心親子關系和孩子性格的養成,逐漸地不再打孩子,甚至還有專門的一天,被定義為“國際不打小孩日”。
雖然道理每個家長都懂,但是孩子頑皮起來,真的很討人厭,尤其是到了“狗都嫌”的2歲,貌似“打”是最直接的方法。
雖然“打孩子”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是一種無法避免的方式,但是家長也要掌握時機,什么時候該打,什么時候不能打。
爸媽注意了:自己再生氣,也不要打這3個年齡段的孩子
雖然有時候打罵也是教育孩子的一種方式,但是家長也要挑選時候,尤其是這3個年齡段的孩子,無論多生氣都要忍住,千萬別打!
1)0-3歲之間的孩子
這個階段的孩子,還屬于幼兒,身體各個方面還在發育,尤其是骨骼的承受能力也相對較弱。
但這個年紀的孩子因為敏感期的到來,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都異常的強烈,每天都會在挑戰父母的耐心,雖然每天都會把父母搞得心煩意亂,但是這個階段的孩子打不得,父母一旦錯手,很容易的導致孩子身心不健康。
2)9-12歲的孩子
科學研究表明:孩子的大腦到了9歲之后,大腦神經發育就基本上算完成了,思維更加有邏輯性。
這個階段的孩子,惹怒父母最多的可能就是學習成績,一旦出現下滑的情況,家長便會焦慮,甚至動手打孩子。
其實這個階段的孩子更期望得到父母的夸獎和鼓勵,而不是一味地貶低和訓斥。
3)處于青春期階段的孩子
青春期的孩子就像是被引爆的炸彈,隨時都有爆炸的可能。這個階段的孩子由于生理和心理的變化,對于管束自己的大人會覺得十分反感,因此頂撞父母是常有的事情。
而如果這個時候,父母也在氣頭上,沒忍住打了孩子,那么只會讓孩子的情緒更被激怒,變得更叛逆,如果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真的會讓家長吃后悔藥都來不及。
父母打孩子,也要講究方式,打要打得有效果
雖然都不提倡“棍棒教育”,但面對孩子的調皮,有時候真的會忍不住,所以打孩子,也要注意方式。
注意動手的人和動機
打孩子的目的并不是過程,而是對孩子起到一定的懲戒作用,最好是在孩子出現問題后就打,立刻打失效越好。
另外,不是說孩子犯了錯誤,所有人都有資格打孩子,只有是擁有教育權利和教育義務的人才有資格動手。
注意打的方法
很多家長心疼孩子,即使打孩子也只是輕輕一拍,不痛不癢的,這樣的方式為往往對孩子起不到震懾作用。
“打孩子”屬于家長在執行權威,既然已經當了“壞人”,那就一步到位,對孩子形成心理效應,說白了,就是要打疼孩子,讓孩子明白自己犯錯誤的后果。
打完要做好善后工作
打過孩子之后,家長還要做好安慰疏導工作,要孩子明白父母還是愛他的,但是犯了錯誤就要接受懲罰,尤其是那些已經有了自尊心的孩子,更是要稍后加以安慰。
無論任何時候,“打孩子”都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從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從一而終的耐心,拳腳終究是解決不了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