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大部分中國家長不太贊美孩子,總覺得“慈母多敗兒”,所以欠缺對孩子的夸獎與鼓勵。如今,家長又陷入“過度贊美”或“不當贊美”的誤區,毫無分寸地贊美和表揚,給孩子安上各種“天才”標簽。對此,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學副教授遲毓凱說,對孩子多鼓勵、多表揚總歸是好的,但家長要懂得如何夸,否則盲目的“夸”對孩子成長并沒好處。這里告訴大家一些夸獎技巧。
夸努力。有研究表明,從小被夸獎聰明的孩子,往往認為自己的能力只與天賦有關,覺得聰明才智是先天的,在面對困難時不喜歡接受挑戰,因為他們害怕失敗,怕別人懷疑自己不聰明。而從小被夸贊做事努力的孩子,他們明白成功源于自己的勤奮,相信自己可以通過努力實現,喜歡挑戰自己,看重自己的進步。因此,家長不要一味地籠統夸孩子,過多強調孩子的聰明,但要真正做到“夸努力”,還得首先要對孩子正在做的事情整個過程有所了解,善于發現孩子的細微進步和積極變化,并給予鼓勵,這樣量變才會質變,孩子也會越來越優秀。比如,在孩子第一次自己吃完飯后,家長可以說:“寶寶今天第一次用小勺吃飯,媽媽真開心!”
夸具體。家長若泛泛夸孩子“你真棒”等,他們往往覺得一頭霧水。因此,家長一定要結合具體事例夸獎以肯定孩子的具體行為。比如,孩子自己收拾好玩具后,與其說“孩子,你真棒”,不如告訴他們“寶寶長大了,知道自己動手收拾玩具了”,這種有針對性的表揚能讓孩子更易理解,并且知道今后應該怎么做。
夸過程。家長要注重引導孩子把目光聚焦在事情發展的過程,而不是一味地看重結果。過程好了,結果通常也是好的。因此,家長要多表揚孩子成功的過程,而不是直接贊揚結果。比如,孩子成功做對了一道比較難的數學題,不要直接夸贊他做對的答案,可以問他:“你是怎么做的?”這樣就可以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導到過程上。若直接贊揚結果,孩子會產生結果很重要的錯覺,下次一旦做錯了,就有可能失去信心或大發脾氣,開始害怕出錯,逃避挑戰。
及時鼓勵。當孩子取得進步時,希望得到家長的肯定與反饋,若家長忽視了這一點,則影響孩子的積極性,要懂得給予孩子建設性的鼓勵。另外,小孩子容易遺忘,如果不及時夸獎,他們并不知道自己的某種行為能得到父母肯定。比如,孩子平時不怎么幫家長端碗筷,家長可以說“能幫媽媽把碗端到餐桌上嗎?”當他幫忙時,就及時給予反饋:“我的孩子長大了,知道自己端碗了。”這樣容易幫孩子形成良性循環,每次吃飯時,他就會想到幫父母拿碗筷。
遲毓凱強調,當孩子上學后,不少家長可能過度關注其學習成績,從而造成夸獎孩子的內容慢慢單一化,變成只對學習方面進行夸獎,其他方面不夸,這是不好的現象。我們要關注孩子成績以外的優點,比如孩子交友的能力、不服輸的勁頭等。此外,家長也不能無原則地夸獎,這樣得不到孩子的珍惜,所以要首先成為孩子認可的人,夸獎才能起作用。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89291810@qq.com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
贊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