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派》有一期請到了李玫瑾教授,談到了”父母如何與孩子溝通”的話題,她說:”父母在跟孩子溝通過程中,要智慧一點,比如說有些話吧,就是幽默一點兒,說得輕松一點兒”
昆凌曾在出席一場發布會時被媒體八卦,既然已有一兒一女,有沒有想法再生第三胎。昆凌無奈的說,自己現在已經被大女兒折磨的筋疲力盡了。原因竟然是女兒”太會頂嘴了!”
昆凌對于女兒的頂嘴是吵也吵不過,兇又不舍得兇,有一次忍不住了便對女兒發火的吼了一句,誰知道女兒不僅不怕,還再一次頂嘴到:”你不可以好好講話嗎?”反倒兇昆凌了一通。
伊能靜也曾在一檔綜藝節目中,爆料大兒子和她頂嘴的經歷。伊能靜希望兒子哈利去學編劇課,可哈利想學剪輯課。
“你用你知道的告訴我,你怎么知道,你知道的就是全部呢?而我知道你不知道的。”
伊能靜說:”兒子的一番話,像一棒子打在自己頭上一樣。”
伊能靜不自覺用自己知道的去給兒子建議,并希望兒子聽她的話。可是,孩子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
相信所有的父母都遇到過被孩子頂嘴到怒火中燒,想要狠揍他一頓的念頭:
你跟孩子說關掉電視,不然眼睛會壞掉,他說:我就要看;
你催促他時間不早了,趕緊去寫作業,他說:我不要;
你內心的火苗已經在蹭蹭往上冒了,他還在犟嘴:我為什么要聽你的
這個時候,恐怕大多數父母的腦子里都會轟地一聲,立馬想來一頓”棍子炒肉”,掐滅孩子囂張的氣焰。
一. 頂嘴說明孩子的思維邏輯在飛速發展
一般孩子在2歲左右就會開始頂嘴了,他們也許還不能很準確的表達,但是可能會不斷重復”不,我就不”這類的話。
稍微長大一點,他們可能學會用”你才……”來回復成年人,比如跟孩子說”你太鬧了”,孩子可能會回一句”你才太鬧了”。
而當孩子可以用完整句子的時候,他們會問”為什么””憑什么”這種問題,甚至開始批評父母的有些決定和做法。這些對孩子來說,都是很難得的進步。
其實孩子之所以會跟父母爭辯,是因為他們的大腦神經元在飛速發展,自我意識已經覺醒了,而且語言能力和參與意識也開始突飛猛進。
他們不再是餓了困了就通過哭泣來表達的小嬰兒,他們要通過自己對環境的觀察和分析,來主動的對周圍的環境進行干涉。
在頂嘴的過程中,他們會很快學會如何有條理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會知道應該怎樣說話才更有邏輯更有力量,甚至通過與父母的爭辯,來習得更多的詞匯和表達技巧。
很多時候,父母眼中的”頂嘴”,并不是孩子真的想與父母作對,他只是在為自己做些解釋,在表達自己的態度。
教育專家蘭海說:”孩子愛頂嘴,第一說明你們家是開放民主的,孩子有話可以說;第二代表你家的孩子,有非常強烈的獨立思考能力。”
孩子愛頂嘴,是成長的一個標志,說明孩子開始擁有自我意識了。
二. 愛頂嘴的孩子其實更聰明、更獨立
有研究發現,孩子與其他人頂嘴時,能刺激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并且通過爭辯掌握一定的邏輯技巧,對孩子的邏輯思維發展也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孩子在頂嘴過程中,提高了認知,訓練了思維能力,更培養了獨立思考的意識。
德國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跟蹤觀察兩歲至五歲的孩子,直到他們的青年時期。
結果發現:在兒童期有反抗傾向的孩子,84%長大后意志堅強、有主見,獨立性好;而兒童期沒有反抗傾向的孩子,僅有26%長大后意志堅強,74%長大后遇事缺乏獨立性。
原來,叛逆期是孩子性格逐漸獨立的一個重要發展和形成階段,頂嘴是孩子自我成長的一種方式。
父母在面對愛懟自己的熊孩子時,千萬別急著否定打壓,你應該為此感到高興,這證明你家的熊孩子正在成長,會變得越來越聰明,越來越獨立。
2012年,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的心理學研究人員研究結果也證實:
經常跟父母頂嘴的小孩,比溫順聽話的所謂乖小孩,更不容易出現嗑藥、未成年喝酒等不良行為。
所以,家長們在為孩子頂嘴生氣時,不要覺得這是一種罪大惡極的行為,而應該把它當做對孩子成長的某一種訓練。
愛頂嘴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更具十大潛質:
1. 愛頂嘴的孩子更聰敏
反駁父母的話,并且回得有理有據,是需要通過思考加工的。
這對孩子來說,是一個邏輯性培養的過程,一般愛頂嘴的孩子邏輯性都不錯,顯得更聰敏一些。
2. 愛頂嘴的孩子更勇敢
頂嘴,惹父母不高興,往往意味著會受到懲罰。
但是,孩子還是選擇頂嘴,說明他已經做好最壞的打算,十分具有勇氣。這樣的孩子往往都不懼權威,顯得更具勇氣和擔當。
3. 會頂嘴的孩子更獨立
有相關研究表明,反抗性較強的孩子中,有80%長大以后獨立判斷能力較強;反抗性較弱的孩子中,只有24%長大以后能夠自我行事。會頂嘴的孩子往往更具獨立潛質。
4. 會頂嘴的孩子更能理清是非
小孩子的是非判斷向來無比準確,他們會遵循內心認為正確的東西。頂嘴,是他捍衛自己立場的一種方式。
5. 會頂嘴的孩子更能保護自己
大人不一定正確,也不一定友善。
很多時候,能保護孩子的,只有他自己。能頂嘴也是一種自我保護的能力。
6. 會頂嘴的孩子身心更健康
只要是情緒,就需要一個宣泄口。
一個壓抑自己情緒的孩子,往往容易積壓成疾。比如抑郁癥、狂躁癥等。相反,頂嘴,把內心感受表達出來,這樣的孩子身心往往更健康。
7. 會頂嘴的孩子更有創新能力
頂嘴是思維靈活的一種表現,也正因此,這樣的孩子往往更具創造性思維,創新能力更強。
8. 會頂嘴的孩子更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因為有分歧,所以才會有爭辯。
爭辯就是為了解決問題,會頂嘴的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往往更容易因為這些經驗而提高自己去解決問題的能力。
9. 會頂嘴的孩子口語表達能力更強
頂嘴的孩子更懂得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因為經常說,口語表達能力一般都不差。
10. 會頂嘴的孩子社交能力更強
會頂嘴的孩子更懂得觀念不同,有爭論,但是可以相互尊重,聽取對方的意見的道理。這樣的孩子往往人際關系都處理的不錯,社交能力也相對更強。
三.4步幫助父母學會一種和諧親子溝通方式
著名心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就提到了一種和諧的親子溝通方式:
1.觀察
觀察,是非暴力溝通的第一步。
父母要對孩子們的行為進行詳細的觀察,說出觀察的結果。做好觀察的第一步就是不要對孩子的行為下定義。
比如當老師告訴父母孩子沒交作業,不要對孩子說:”你怎么又不寫作業了?”只要父母對孩子的行為有評判,就會引起孩子心中的逆反情緒。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你為什么不寫作業?”,這是客觀的疑問。
孩子就會說出因為作業太難、太多,或者不喜歡老師等原因,父母就可以進行下一步的教育引導
2.感受
不少父母喜歡急于求成,卻忽略了孩子的心情。
比如,父母叫孩子打掃房間,孩子有情緒,灑了一地的水,就會對孩子說:”你怎么這么笨,這點小事都做不好?”這對孩子的感受是極大的傷害,也許孩子只是想偷懶,卻被冠以笨、無能的標簽。
這個時候,父母和孩子都應該說出各自的感受。
父母是為了鍛煉孩子的自主能力,教育孩子不要那么懶,要是孩子還是不愿意,態度可以適當強硬點,但不能胡亂指責。
3. 了解感受產生的原因
大部分父母聽到一句不中聽的話時,會有三種反應選擇。
比如,當孩子對媽媽說:”媽,你做的飯不好吃。”
第一種是憤怒:”辛辛苦苦給你做飯,還敢嫌棄飯難吃。”
第二種是推脫,指責對方:”那我不做了,你們自己做吧。”
第三種是用心體會和了解孩子們的需要,看看孩子是不是不舒服,如果一切正常,就要考慮提高一下自己的烹飪技術了。
父母不要總是意氣用事,多通過溝通來發現孩子的真正需求。
4. 提出具體的要求清楚地告訴孩子,希望他們做什么。
比如,孩子出門磨蹭,媽媽通常對孩子說:”你能不能快點呀,總是磨磨蹭蹭,每次都得催你,讓人等你。”
這不是具體的要求,而是一種變相批評,也是一種利用孩子內疚心理的道德綁架。
孩子一般聽到這些,會有很強的逆反心理,繼續慢慢悠悠。
在這種情況下,媽媽應該對孩子說:”我們快要遲到了,五分鐘后出門吧。”這才是對孩子提出具體的要求。
與孩子進行良好溝通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畢竟孩子和父母有著多年生活經驗的差距。很多在父母看來很容易事情,對孩子來說卻非常困難的,因為他們真的還不會、沒有學習過。
好好說話,其實也是一門藝術。
父母有時候一個鼓勵的眼神,也許比長篇大論的講教,講道理更能到達孩子的內心。
尊重孩子,是平等對話的先決條件。
我們要審視自己作為父母的站位,只有把自己置身引領者而不是獨裁者的地位,才能平等的對待孩子。
當我們拋棄”為你好”的怨念,摒棄居高臨下的態度,從眼神到心靈都做到和孩子平視,那么孩子回報我們的,也將是發自內心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