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反饋和溝通這一點,我想到了一個對我個人影響比較深的一本書叫做《非暴力溝通》,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聽過這本書,但這本書對我影響最大的并不是說它的工具,而是你怎么樣去描述你的事實,或者是去分析你的行為以及背后的影響,它給我最大的一個影響是說你在和對方溝通之前,首先你要評估你們的關系,要營造一個非常良好的氛圍,讓對方感覺到你的反饋是讓他。
去改變,從他的角度去出發,去分析他的感受,這樣你的反饋他才能夠聽得進去。我就是因為看了這本非暴力溝通以后,我回到和自己孩子的一個溝通的這個場景上,我發現有時候在家里,孩子比如說做錯了一件事情,打翻了一杯水,以往的話,我們就可能就會比較生氣,說你怎么搞得,手忙腳亂的,又打翻水了,趕緊去拿拖把拖了或者什么的,這樣其實就是站在父母的一個角度,你在譴責他的同時背后是說他做錯事了,這樣的一個邏輯在后面,但如果說我們換成非暴力溝通的方式,你先去考慮一下他為什么今天會打翻水,這個事情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其實對我們家庭生活來講不會產生什么影響對嗎?而更多的是我們在生氣的過程中,其實宣泄的是我們對這件事情不滿,或者對自己情緒的一個發泄,所以這種發泄就會造成親子關系的一個沖突,那如果說我們能夠營造一個比較好的氛圍,比如我們說:啊,你看,怎么又把水打翻了?然后換成一種輕松愉快的這種口氣,讓孩子不要感覺到你背后的這種譴責或者評判,那么他也會很愿意的接下來去聽從你的一個建議,他很可能會說:那我去收拾一下,是我做錯的事情,我去把它完成好,OK,于是大家就都不再有問題,所以我就想說,使用工具之前,還是要先評判你和溝通人的這個關系,你們的這個氛圍是否已經營造夠了,如果沒有去營造的話,你用這個工具最多可能講了三句話,對方也就沒有興趣再往下聽了,因為這不是他想聽到的東西,也不是你們想建立的關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