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與孩子的溝通交流可謂是至關重要的。但是因為很多家長也并沒有學習過教育的知識,大多都是父母怎么教他們,他們就怎么教兒女。這樣就會出現很多無效甚至是有害的親子溝通方式。下面就來給大家盤點一下無效的親子溝通。
1、十分嚴肅型
過分嚴肅型的父母,“教育”意識和“規范”意識過強,常戴著過濾鏡看孩子,孩子的一切成就、優點都被過濾掉,剩下的只有缺點和危險,父母在任何時候都不忘敲打、警示、規范孩子。這是一種嚴重缺少感情的溝通,特別容易產生親子感情障礙,孩子的努力往往不被看到,就會產生自我懷疑,也會有“父母不愛自己”的想法,嚴重時甚至會形成一輩子都無法化解的親子隔閡。
2、指責批評型
相互指責埋怨是一種很具破壞性的家庭溝通模式,被指責者要么逆來順受,要么一味逆反、攻擊性強,對子女人格的成長極為不利,容易形成一種只知道埋怨外部環境的人格特點。父母相互埋怨,父母一起埋怨孩子,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3、啰唆嘮叨型
相信不少家長的內心都受過這樣的傷害:被孩子嫌啰嗦。這類型的家長,話題大多離不開早戀、考試、學習、飲食、服飾等,并且絕大多數家長并不覺得自己啰嗦。這種溝通方式,往往是家長在喋喋不休,孩子則感到煩躁、焦慮,盼望著嘮叨早點結束,家長說了什么根本沒有聽進去,完全是“溝而不通”。
一般來說,這樣的父母不太關心別人真正的情感,只看到了自己的情緒,自己被許多意義不大的瑣事纏繞,就一定要將煩悶不安的情緒傳遞給他人。這種毫無效能的溝通,不但解決不了問題,而且會加速孩子出現青春期問題,產生逆反和抵觸情緒。
4、遷就討好型
在遷就討好型溝通的家庭中,常會有這樣的情境:孩子不喜歡吃今天的菜,媽媽會連連道歉,表示明天就做你愛吃的XX;孩子一說要什么東西,父母立刻就說明天就買……愛孩子,是要將孩子作為一個能自己承擔責任的、獨立的人來愛,而不是“只要你喜歡就好”“你就是要天上的月亮,爸爸媽媽也給你摘下來”。
這樣的家庭,表面一團和氣,實質上缺乏一種家庭成員之間真摯的愛,父母不分對錯地一味付出才有這樣表面和諧的家庭氛圍,不僅父母會覺得累,也會使孩子養成依賴而又固執、軟弱而又任性等不良的人格特點。
真正優秀的家庭應該是互相理解且包容的,而且我也一直認為教育孩子這件事是應該進行學習的。好的家庭培養出的孩子是積極樂觀的,不好的家庭培養出的孩子是敏感多疑,容易受到負面事物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