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娃小的時候,你會感嘆這軟軟小小的寶寶可真不好伺候!
不僅得一包屎一包尿地“真香”照料,還得秉燈熬夜哄娃入睡,這時候你會心生幻想,也許長大一點就好養了。
等到娃到了兩三歲,你又會感嘆現在這個階段的孩子怎么動不動一句話不對付,就撒潑打滾、哭哭鬧鬧,真是愁死我們這些“人類幼崽鏟屎官”了。
四個字總結就是——小、兒、難、養。
要說娃難養,難的還不是照顧娃的肉身辛苦,而是你累死累活也根本別想猜透娃的心思,一言不合就以哭泄憤,對老母親們來說,可真是兇也兇不得,哄也哄不好。
其實啊,也別埋怨小熊娃們“陰晴不定”的古怪小脾氣了,他們的壞脾氣真不是因為不懂事兒,而是「腦子」有問題!
探秘娃的情緒,先看腦子
腦科學專家經過大量研究發現:
情緒、情感與掌控智力發育的大腦皮質關系密切,會在寶寶1歲之前形成,寶寶的各種情緒會在6歲之前逐漸穩定,并且加強這種聯系。
大腦是人體的指揮中心,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大腦又可以被分為三個部分:
本能大腦
這個部分從孩子出生之后就已經基本發育完全,所以孩子一出生就有心跳、會呼吸、會吃奶,因為它跟孩子的生存息息相關。
情緒大腦
情緒從孩子的出生開始,慢慢發育,到青春期逐漸完善成形。
它掌握著人的喜怒哀樂,食欲和性欲,絕大部分哺乳動物有這樣的腦子。
理智大腦
理智腦是人類區別于動物的最主要特征,占到腦容量的三分之二,負責思考、判斷、認知和控制情緒。
它從孩子牙牙學語開始一點點發育直到小學畢業才算初步完成,青春期的時候理性大腦開始重塑。
女性24-25歲,男性30歲左右,這部分大腦才發育成熟,也就是所謂的懂事了,才有能力調整情緒,控制沖動。
也就是說,讓孩子在理智腦沒有發育完全之前,就能像大人那樣思考判斷情緒,是強人所難。
寶寶愛發脾氣,寶寶自己也很委屈,因為他的大腦還沒發育好,根本無法用自己的理智控制情緒。
所以這階段的孩子更需要爸爸媽媽的幫助,幫他一邊修籠子,一邊促進孩子理性大腦的發育。
這些行為很傷娃“大腦”
?父母的以暴制暴
腦科學家發現,情緒壓抑是一種非常消耗注意力等心理能源的過程。
情緒壓抑能使人的大腦瞬間達到飽和狀態,然后再也沒有力氣和空間去做與學習有關的事情。
性格粗暴的父母或者急性子的父母看到孩子不良情緒宣泄時,總是忍不住用粗魯的方式直接壓制,遏制孩子的發泄,這樣的方法看起來明顯。
實際上孩子是出于害怕才停止,情緒被壓制,不良情緒被壓抑。
長時間這樣,孩子內心積壓的情緒問題越來越多,性格也會越來越抑郁沮喪。
?父母的輕易妥協
直接壓制會破壞大腦對情緒的掌控,那就對孩子無條件的妥協可以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孩子的不良情緒的發泄有時是因為提出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
一些父母出于對孩子的疼愛或覺得煩躁,見到孩子哭鬧就馬上“投降”。
這樣做的結果是讓孩子產生誤解,認為只要哭鬧就會迫使父母就犯,于是養成不良的情緒反應習慣。
?家長的情緒調控力
父母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自身的情緒以及情緒調控能力對孩子的情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也就是說,父母過度情緒化會對孩子造成超乎想象的危害。
比如在輔導孩子寫作業時,家長通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脾氣暴躁,非常情緒化。
導致孩子在你面前寫作業時緊張、害怕,甚至越批評越不會。這就是因為懲罰和批評破壞了孩子的情緒腦。
娃的壞情緒還要不要干預?
教會孩子識別和表達情緒
再小的孩子也有情緒,當孩子出現情緒時,可以引導孩子,問問孩子“你怎么了”,是生氣了,還是傷心、嫉妒……
家長可以用一些情緒卡片,和寶寶一起玩識別情緒的游戲,同時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情緒,逐漸對情緒有比較清晰的認識,為他接下來情緒發育打下基礎。
滿足孩子對價值情感的需要
很多時候家長在外打拼,都讓爺爺奶奶或者保姆阿姨來帶孩子,但是孩子對父母的情感是任何人都無法替代的。
如果父母和孩子相處的時光太少,孩子很容易形成孤僻、自卑、膽小、怯懦甚至攻擊等心理。
父母雙方有處理好工作和家庭的關系,白天可以送孩子上幼兒園,晚上回家至少要有一個陪孩子游戲和生活。
其次,可以讓孩子學會打父母電話,視頻聊天也可以,這樣不僅可以滿足孩子的情感需要,還能鍛煉他的語言表達能力。
同時如果父母不能接孩子或者晚接孩子,一定要和孩子提前說清楚,不然孩子看著周圍的伙伴一個個被接走,最后只剩自己一人,很容易產生被拋棄的情緒。
培養孩子積極樂觀的心態
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孩子們的生活環境比過去優越了很多,導致很多孩子養尊處優。
被父母溺愛,這樣的孩子遇到一點挫折,心態就崩掉了,遇到一點不順心就大發脾氣。
為了避免孩子越來越糟糕,家長要想辦法提升孩子的抗挫能力,鼓勵孩子用積極的態度面對困難,用陽光樂觀的心態應對未來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