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大人眼里,自己孩子太小,孩子的所有事自己拿決定就行,從不考慮孩子的想法,其實,大人為孩子做的每一個決定,最終承受感覺的都是孩子自己,只不過因為語言表達不完善,不能很好的表達出自己的心聲,因此幫助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就是親子溝通的方法之一。
作為父母,大多數都有這樣的感受:有時候自己孩子說出來的話真的很天真,很滑稽,很不合理,可是即使如此,我們也要認真聆聽他們的語言,體會他們的感受。當孩子受到委屈、難過以及痛苦的時候,我們不能隨便安慰孩子幾句,覺得沒有什么大不了,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愿意跟你敞開心扉了。
每個人都需要他人的理解和肯定,小孩也一樣,他們希望父母能一直陪伴在自己身邊,陪他們玩,陪他們一起笑,一起哭,希望父母理解他們的感受。作為父母,我們要細心體會自己孩子的內心感受,并幫助他們表達出來。
對于孩子的感受,不要急于否定,而是要理解
當我們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時,應該理解他們的感受,孩子需要的不是父母否定他的感覺的語言,他們希望得到父母的了解,并幫他們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換位思考一下,你如果是孩子,父母一上來就否定你的感受,你會是什么想法。接納孩子的感受給與支持,他們的負面情緒就會減少,親子溝通才能繼續下去。
引導孩子尋找問題出自哪里
我家老二經常搶我家老大的玩具、吃的,弄得老大經常很生氣,并向我們告狀:“妹妹搶了我玩具”、“妹妹偷吃了我的餅干”等等,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就會鼓勵他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妹妹搶我玩具、偷吃我餅干之前應該征詢我的同意,這樣我就可以選擇給她或者不給她”。當我們幫助孩子表達出自己的心聲后,就可以把負面情緒向正面情緒引導,從而為孩子提供解決問題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