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溝通比無效陪伴更重要嗎(有效溝通比無效陪伴更重要的例子)
導 語 :研究發現,有效的親子溝通可以促進孩子使用新媒體技能的提升。5月5日,北京師范大學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院院長、中國倫理學會副會長于丹教授,在第三屆網絡倫理論壇上發布了《新媒體時代家庭媒介素養認知現狀調查報告》,為媒介的家庭教育貢獻了許多可供參考的視角。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談到親子陪伴,許多家長都會說,就是多陪孩子玩兒唄!沒跟孩子分居兩地,肯花錢給孩子買好吃好喝好玩具、帶孩子出行游玩見世面、陪孩子讀書……能做到這些的家長值得肯定,但與孩子“在一起”就等于陪伴嗎?顯然遠遠不夠。親子陪伴不是目標,只是方法和途徑。
我所在的“首都文化智庫”展開了一項關于“新媒體時代家庭媒介素養認知現狀”的調查,這項調查發現,父母跟子女交流的時長對子女的媒介信息處理能力,是有正向影響的。這里的“交流”,指的不是陪伴時長,而是父母和子女能夠就一個新媒體信息或者某個話題進行討論,讓孩子在跟父母溝通的過程中,確立對世界、對事物的正確判斷和應有的反思能力。
溝通與陪伴不是一回事,為了實現親子的有效互動,僅僅談陪伴是不夠的。固然陪伴孩子共同娛樂、共同游戲、共同學習是很重要的,但是對很多家長來講,絕對陪伴時長的實現是不現實的。很多父母沒法全職陪孩子,什么人能夠全職陪孩子?全職媽媽或許可以,但全職媽媽帶出來孩子的效果一定好嗎?
陪伴是在同一時空的共處,但交流可能是跨時空的,比如說父母在出差的時候,給孩子就一個名勝古跡做一個小小的視頻直播,或者給孩子每天打電話交流幾個問題,這種溝通感很是重要的事情。
教育學有這樣一句話,三流的媽媽做保姆,二流的媽媽做交流,一流的媽媽做榜樣。做保姆的媽媽在絕對的共時空陪伴下時長是確保最長的,往往陪來陪去成了仇人,孩子煩得不得了。教練型的媽媽是指導孩子練琴,指導孩子做題,但精神成長上不見得就會在多大程度上幫助孩子。
榜樣型的媽媽是什么?榜樣型的媽媽或許是三種類型中在場時間最少的,但她有一種自律意識,她能夠為自己的行為買單,能夠明辨是非,能夠完成生命的成長。榜樣型的媽媽帶出的孩子人格上能夠獨立,從小可以為自己的行為買單,能夠在進取中跟母親完成多元的交流互動,即使這種交流互動是不同時空的。
家長大可不必因為陪不了孩子而心存愧疚,無效陪伴(家長和孩子長期在一個空間里面互不交流、家長根本不了解每天都可以見面的孩子)與交流是兩回事,要強調陪伴中的有效陪伴,在家長不能夠跟孩子共時空的時候,要通過其他的方式實現交流。
首先,不管多忙都要享受親子時光。我的孩子上小學,還有年事已高的母親,老人太老,孩子還小,這兩個人是我現階段最重要的。所以我在家的時間還是挺多的。我可以白天非常忙,我可能同時開3個會,一天講兩場或三場講座,但是晚上我會盡量回家吃飯。實在趕不回去,我會在孩子睡覺前一小時前回家,跟她聊聊,玩一會兒。
她很愛考我,給我講方程式的推導過程,還問我恐龍英語(課程)有多少種說法,再給我一一講講,很有成就感。她還會跟我說,媽媽我今天學會了《you raise me up》,我給你彈唱。
她會覺得,我媽媽講課講得好,我媽媽語文好,但是我媽媽數學、英語、鋼琴都有不明白的地方,我還能教她。給孩子這種自信心,就不用大人回來板著臉檢查功課,孩子覺得我媽雖然是教授,但知識結構里還有好多不明白的,我可以跟她探討探討。這本身就是一種學習。我很享受這樣的親子時間。姥姥也會參與。老少三代在一起聊天,每個人都非常高興。
其次,要提供有質量的親子陪伴。每天都板著臉陪著她,給她焦慮感,這不是高質量!要把很短的時間過出質量來,每個人要有主動性,而不是被動的受教育。
很多人問我教了孩子多少論語,教他背了多少古詩。實際上過多地給孩子灌輸,孩子未必快樂。在有限的時間里,我愿意讓老小都說說話,我聽著。讓他們都自己表達了,他們自我實現的感覺強了,交流好了,表達痛快了,這就是有質量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