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如何說孩子才會聽(親子溝通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如何聽孩子才會說)
曾經針對兩萬多名中小學生的一項調查發現,只有大約26.73%的孩子表示,有了心里話最想告訴的人是父母,而選擇“和同學、好朋友說心里話”的比例,初中生為57.54%,小學生為42.89%。其中最明顯的一個趨勢,就是孩子的隨著年齡增長,愿意“跟父母說心里話”的比例,會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很多孩子都對父母關閉了心門,橫眉冷對、沉默不語。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很多家長就發現,想跟孩子說句話是真難,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孩子跟自己的話越來越少了,每天一回家就關上門,根本不給父母說話的機會,即使是在一起的時候,也總是父母自己在說,孩子會變得很敷衍,要么就是直接頂撞,在我的親子關系課程中,最常見的問題就是關于如何處理親子關系,如何去跟孩子溝通,已經成為很多父母最頭疼的問題。
作為父母應該重視的是:只有在溝通順暢,親子關系良好的情況下,教育才有可能發揮作用。如果親子關系處于對立狀態,父母跟孩子之間經常產生沖突和矛盾,那么,再好的教育方式都很難起到效果,而孩子可能會故意做出對抗的態度,來反抗父母對自己的約束。
其實,在孩子成年之前,親子關系的好壞,主要原因還是在父母身上,很多時候親子之間產生沖突,孩子反抗的不是父母本身,而是父母的溝通方式。同一種想法,有著多種表達方式,配合不同的環境和語氣,對方所能感受到的意義,也是完全不一樣的,這是語言的魅力,也是說話的技巧。
親子關系糟糕的家庭中,父母常犯這幾種錯誤。
1、習慣居高臨下的批判性溝通。
我經常聽到很多父母在跟孩子說話的時候,總是帶著指責、命令、強迫這樣的批判性的語氣,比如:“趕緊給我寫作業去”、“你不惹人家為什么會打你。” 這些話,會給孩子一種不平等、不被信任的感覺,孩子就漸漸失去和父母溝通的愿望。
2、喜歡翻舊賬、揭傷疤。
有些家長和孩子溝通時,情緒激動了就喜歡翻舊賬、揭孩子的傷疤,這就是反復地在傷害孩子,不管孩子什么問題,就是論事是最基本的底線,如果經常把孩子過去的錯誤反復提起,這會傷害孩子自尊,也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破壞親子之間的關系,沒有哪個人喜歡舊事重提,何況這種舊事還是不愉快的經歷。
3、拿孩子和別人作比較。
別人家的孩子是很多孩子童年的噩夢,很多的父母總是喜歡拿自己孩子,去跟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并且這種比較往往是以打擊孩子為目的,覺得這樣可以激發孩子的努力,從而變得更優秀,其實恰恰相反,經常被比較的孩子,自信心逐漸被消耗,容易變得自暴自棄、或者充滿嫉妒。
4、不顧孩子的感受。
很多孩子不喜歡跟父母溝通,是因為父母很少或者從來都沒有去認真聽孩子表達的內容,孩子的感受總是被忽視,就逐漸失去了溝通的興趣。比如孩子放學回家,跟家長說:“我好累啊。”很多家長就會直接訓斥孩子:“你一天啥也不干就上個學累什么,我天天上班還沒說累呢”孩子可能只是說一下自己的感受,想得到父母的安慰,但是受到的卻是指責、嘮叨,這樣的溝通,沒有孩子會愿意進行下去。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言辭也有著不一樣的“魔力”,避開這4大禁忌,會讓親子溝通變得有效,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教育也會事半功倍。如今也有很多家長知道鼓勵孩子的積極效應,但是那些生硬死板的話語,似乎作用并不太明顯。如何用鼓勵去啟發孩子,讓孩子有所感悟、有所進步,同時防止孩子變得自大和傲慢,這也是一大難點。今天跟大家分享幾種鼓勵孩子的方式,簡單有效,不會鼓勵孩子的家長可以試一試。
鼓勵孩子的有效3種句式。
1、先肯定孩子的表現。
比如,孩子取得進步時,家長可以這樣去鼓勵:“這次表現不錯,你的努力媽媽看在眼里,媽媽相信你下次會更好,要再接再厲哦”。
孩子取得進步,自己肯定很開心,而家人的支持也是他們繼續努力的動力。然而家長更應該關注孩子的努力過程,因為人生之路上必然有失敗和重重磨難,那份進取心和拼搏精神更加可貴。同時家長要向孩子傳遞這樣一種信號:可以高興、可以增加自信,但是不能盲目自大,對孩子進行無休止的夸贊,短期內對孩子大有幫助,時間長了會讓孩子變得好高騖遠、眼高手低。
2、先認同孩子的想法。
比如,孩子覺得讀書太累,不想繼續的時候,家長可以這樣去鼓勵:“媽媽很理解你的感受,念書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卻是最容易實現理想的方式”。
如今的社會越來越呈現出多元化,有些孩子感受到學習太累,也看到一些短平快的方式,就會放棄,家長要做的不是否定,那樣只會讓孩子更容易放棄,可以先去認同孩子的想法,跟孩子建立共情,降低孩子的反抗心理,然后再提出自己意見,這樣的話孩子比較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議。
3、先陳述孩子的良好行為。
比如,孩子待人真誠善良,可以這樣去鼓勵:“爸爸看到你幫助樓下的姥姥奶奶搬東西,累得滿頭大汗,真是好樣的,你要保持善良和正直、真誠對待身邊每一個人”。通過對孩子具體行為的描述,然后再去對這種行為加以肯定,孩子就能清晰地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得到了父母的認可,下次就會重復這種行為,逐漸強化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真正睿智的父母會把更多精力放在孩子的性格和人品培養上,因為他們知道,孩子將來比拼的不僅僅是專業特長,還有教養、素質和人生態度。孩子將來會變成什么樣,從家長身上就能看出一二,長期接受了怎樣的家庭教育、在怎樣的家庭氛圍中成長,也就決定了孩子會形成什么樣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