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說話當衛邊風,該犯的錯誤還是照樣犯?這樣的孩子,需要“整治”
孩子邋遢、不聽話,耳朵就像擺設一樣……無數的育兒難題,成了父母焦慮的直接原因。
育兒,是一條充滿挑戰和艱辛的路。父母要做到心中有“術”。
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孩子很皮?神經大條,說教似乎并不能讓他們安靜下來,去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
做錯的題講了一遍又一遍,還是做錯,明明會做的題,總是粗心大意……
這些育兒難題,就像一根深深扎進父母心里的刺。有的孩子天生粗線條,沒有邊界感,在他們的認知里,我行我素才是常態。
這類孩子大概率是因為感統失調,前庭平衡功能失常:表現為好動不安,走路易跌倒,注意力不集中,上課不專心,愛做小動作。
明明會的題目做錯,大腦似乎不受感官控制。專家是這樣定義感統失調的:
其實,感統失調分輕重,幾乎大部分孩子都稍有些失調,但這并不礙事。
有輕微感統失調的孩子,通過運動就能矯正這一難題。比如:走獨木橋、攀巖等這些關于身體平衡類的運動,就非常好。
感統失調的孩子大概率也是個馬大哈,經常會犯常識性錯誤,明明很聰明,卻總是慢半拍。
對于這種孩子,父母的教育方式顯得格外重要。“因材施教”不僅僅是說說而已。
馬大哈孩子,教育要“因材施教”,打一頓沒用!學這3個教育方法:
1、學會傾聽
大多數父母的教育方式是:說教、命令、教訓,凡事說教解決不了的問題,“打一頓”就好了,這個方法百試百靈,效果很好。
其實,這種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不僅毀掉了孩子的自律,反而激發了孩子的叛逆心理。
最重要、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聽孩子說!
判斷孩子是否在“搞事”,我們不能主觀臆斷,而是要學會傾聽,聽聽他們內心的聲音,用交朋友的方式替他/她排憂解難。用換位思考的方式讓他/她引發共鳴,進而使雙方的觀點達成一致。
所以,父母要給孩子一個申訴的機會。
溝通,從心開始,教育孩子也一樣。用講道理的方式教育出來的孩子,大概率不會差。因為他們從小就具備極強的邏輯思維能力,長大也會明事理。
而不是被打一頓后一夜之間長大,叛逆卻永遠留在了骨子里。
2、把選擇的權利還給孩子
中國式父母,愛子心切,喜歡自己規劃出一道道路來讓孩子走,因為父母是過來人,盡可能想讓孩子少走彎路。
其實,這種想法本身就是錯的。成長,本來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孩子的人生需要他們一步一個腳印地去摸索。
或許,在父母認知里對的、好的,孩子沒有實踐,根本體會不到。
所以,父母要放心大膽地把選擇權還給孩子,拒絕讓孩子做工具人。
3、尊重孩子的決定
想要養出一個懂事的孩子,父母就要學會尊重孩子的決定、選擇。因為在被尊重的過程中,孩子能感受到存在感,甚至是驕傲。被父母認可的感覺真的是太好了!
尊重不等放縱,規矩、原則要有,但需要用商量的語氣和孩子協商,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做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