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和孩子好好說話(好好說話對親子關系的重要性)
看到這樣一個短視頻,妻子正在洗腳,洗完后,讓丈夫幫忙倒洗腳水。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丈夫也放下手上的活,過來幫助妻子倒洗腳水,隨口問了一句:“洗腳水倒哪兒啊?”
因為此時妻子正坐在馬桶上洗腳,在丈夫的意識里,正常情況下,洗腳水都是倒進馬桶里的,所以就下意識的問了這么一句。
誰知道妻子卻回答道:“倒哪兒?你說倒哪兒?倒我臉上吧”
丈夫愣了幾秒鐘后,直接將洗腳水倒在了妻子的臉上……
這個視頻中丈夫的做法固然不妥,但是也讓我感覺到了“會說話”的重要性。
德國作家海涅曾經說過:
言語之力,大到可以從墳墓喚醒死人,可以把生者活埋,把侏儒變成巨無霸,把巨無霸徹底打垮。
由此可見,好好說話有多重要了。
01、為什么我們要學會好好說話?
生活中共我們常常會發現有很多這樣不會“好好說話”的例子。
天冷,孩子出門,明明我們心里想的是:孩子,穿暖和點,外面很冷,小心著涼!偏偏說出口的話卻是“穿的那么少,小心凍死你……”
明明看到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萬分心疼,脫口而出的話卻是:“哭什么哭?活該,誰讓你沒出息呢?”
好多人覺得奇怪,為什么我們明明是一片好心,怎么說出口的話卻成了指責、抱怨、諷刺,甚至是挖苦了呢?
問題就出在“不會好好說話”上。
看到這里,好多人就會問了:我會好好的說話呀?你看我說話不是好好的嗎?
說話,我們每個人當然都會了,但是會“好好說話”,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
有句老話是這樣說的: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相向六月寒;
意思就是說,一句帶著溫情的話,會讓人在數九寒天里感覺到溫暖;而一句傷人心的話,即使在六月的天,也能讓人從心里感到寒涼入骨。
電影《三塊廣告牌》中,那個絕望的母親米爾德里德,和女兒生前說過的最后一次對話就是“不會好好說話”的的典型。
女兒要出門,米爾德里德卻執意不肯借車給女兒,母女二人為此大吵一架。
臨走之前,女兒惡狠狠地說:那我就走過去,真希望半路上我能被車撞死。
米爾德里德此刻則冷笑著回應道:好,我也希望你能在半路上被車撞死。
米爾德里德說這話的時候,怎么也不會想到,這句話竟然是她對女兒說的最后一句話。
女兒死后,她百般為女兒討要說法無果,最后不得已在街頭樹起三個廣告牌與警察對峙。這種孤注一擲一意孤行的做法的背后,隱藏的卻是她內心對女兒深深的愧疚和自責:
為什么我和我的女兒說的最后一句話竟然是一句詛咒的話,如果早知道,那天我一定不會這樣跟她說話,我一定會把車借給她,然后溫柔的對她說:寶貝,出門開車小心點,媽媽愛你,早去早回……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曾經說過:
“小孩子是不會區分事實與笑話的,它們會相信父母說過的每一句有關自己的話,并將其作為自己的觀念。”
孩子的心靈世界是干凈純潔的,他們相信大人說的每一句話,尤其是與自己相關的話,孩子都會天真的信以為真,尤其是高敏感性的孩子,甚至他們會把童年時期父母的玩笑話當成自己的人生信條。
而父母有時候無心的話語,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有時候甚至是一生的。
“你不是我們親生的,你是撿來的”
這句話,幾乎每個人小時候都聽說過吧?!
好像我們的父輩總是習慣性的和晚輩開這樣的玩笑,然后我們又從父輩那里學會了這樣和我們的孩子開同樣的玩笑。
為了達到恐嚇孩子的效果,我們往往還會再加上一句:“不信你去問你奶奶/爺爺/爸爸……。”
而問另一個大人的結果,則是坐實了剛才的這句話的真實性。
以至于到了最后,孩子總是戰戰兢兢的,或者是在懷疑中尋找真相,或者是在和父母交往的點點滴滴中,不斷的證實:我是撿來的,爸媽果然不愛我。
就這樣,語言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潛移默化的不斷的影響著孩子。
不會好好說話引起的矛盾,不僅僅存在于親子之間,也存在于夫妻、同時、朋友之間,尤其是家庭矛盾。
據了解,家庭矛盾大多源于不會好好說話,甚至80%以上的矛盾都源于此。
并且,一個家庭中,如果有一個人不會好好說話,那么一家人都不會好好說話。
因為夫妻之間,如果一方不會好好說話,時間長了,另一方也就學會了不好好說話,我們稱其為互懟。
而父母不會好好說話,往往影響最大的是孩子。
因為在孩子的心目中,始終是把父母的而言行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可以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幾乎所有的言行舉止,都是以父母的言行舉止為模板的。
02、怎么樣才能做到好好說話?
我們先看幾個場生活中常見的場景:
場景一:丈夫在開車,妻子本來想建議丈夫直行,因為這條道上變道很危險。
但是脫口而出的卻是:怎么隨便變道?你不要命了嗎?撞上了責任都是你的,你負的起全責嗎?
丈夫的怒火在妻子的喋喋不休中,蹭蹭的長:“閉嘴吧你!”
場景二:晚上十點多了,母親看見女兒去洗衣服,心里想著讓女兒早睡,明天再洗。
結果脫口而出的卻是:都這么晚了,還洗什么衣服啊?你看誰更你似的,這么完了還洗衣服?
女兒聽了母親的話,頓時就生氣了:這么晚洗衣服怎么了?我就愿意這么晚洗衣服!
場景三:母親擔心女兒過于肥胖,會影響身體健康,看見女兒在吃巧克力就想提醒她少吃點。
結果脫口而出的卻是:你看看你著一身肉,長得跟豬一樣,你還吃巧克力?
女在母親的侮辱謾罵中頓時火氣上竄:我是豬,那你是什么?
怎么樣?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在我們的生活中共,隨時隨地都在發生,原因大都是因為不會好好說話,而不會好好說話,就無法順暢的溝通,矛盾也就由此而產生。
看到這里,就會有很多人在問了,那我們怎樣才能做到好好說話呢?
在這里,給大家提供幾個建議,可以幫助你學會好好說話:
第一:與人溝通過的過程中,注意說話的語氣;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不僅僅是語言,神態、表情、動作、肢體語言等都非常重要。
所以,我們應該做到:
1、不要在自己情緒化的時候和別人溝通;
當你察覺倒你有了情緒的時候,請停止和任何人進行溝通,因為情緒化會讓人產生不理智的行為。
而不理智的行為往往會帶來適得其反的后果,有時候甚至是災難性的后果。
這個時候,你需要做的不是和別人進行溝通,而是恰當的處理自己的情緒,讓自己的情緒平復之后再和別人進行溝通。
2、溝通的時候保持自己的語氣柔和。
溝通的過程中,語氣柔和會讓對方感到放松,而放松的狀態更有利于溝通的順利進行和溝通目的的達成。
最后:盡量規避以下語氣:說教、命令、不耐煩等……
“73855”溝通法則告訴我們:
在溝通的而過程中,文字或者語言的要素占到7%,這里面包括了語言組織、表達,詞語的使用,以及感情用于等;
包括聲音、語調、語速、說話的節奏、音量的大小等因素則占到38%;而表情、手勢、肢體動作、微笑、眼神、外表等占到55%;
一個人的溝通方式不僅僅是說出來的話,更多的是表現出來的語言、動作、神態等。
如果一個人什么都不說,但是眼神里滿滿的的是鼓勵和贊許,她傳遞給人的就是積極向上的;
而如果一個人依舊什么話都不說,但是眼神里透著慢慢的厭惡、煩躁、排斥、不信任,那么無疑她傳遞給人的態度就是消極貶低的。
第二:好好說話的方法;
看到這里,讀者可能會問,那有沒有好的方法能幫助我們學會好好說話呢?
當然了有了,以下幾種方法都非常好:
1、耐心傾聽,積極回應;
在溝通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耐心傾聽。
傾聽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美好的品德。
傾聽能讓我們更深的了解對方內心的真實想法,明白對方的感受,也更有助于我們去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在傾聽的過程中,我們還要努力的做到積極回應。
你可以在傾聽的過程中,把對方剛才所說的問題重復一遍,或者簡單的總結一下再重復出來。
這樣做一來會讓對方覺得你很重視她,二來也向對方傳遞一個信息,那就是我有再認真的聽你講話,三呢,通過復述來讓對方確認,更有助于你去了解對方的真實想法。
2、溝通的方式可以多樣化:
如果您覺得面對面溝通有點困難的話,那可以采取其他的方式,比如說書信、便簽、小禮物的形式。
這些方式可以避免面對面物化可說的尷尬,還給人一種新奇刺激的感覺。
尤其是和青春期的孩子之間,父母想和孩子溝通,但是有時候孩子明顯的拒絕溝通,怎么辦?
這個時候就可以采取便簽書信的方式,把你想說的話用書信或者便簽的方式給他,多寫幾次,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當然了,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是信條卻只有一個,那就是需要多嘗試,而且往往要重復去做很多次,只做一次就想收到良好的效果,那種可能性很小。
不管采取什么樣的方法,都要堅持去做,堅持下去,才有效果。
第三:切忌說教,多提具體的行動建議;
父母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往往會習慣性的說教。殊不知,孩子往往最討厭的就是父母的說教了。
當你喋喋不休的說教的時候,孩子心里往往想的是:哼!說的那么容易,那你去做好了。
如果你給出的是具體的行動建議而不是簡單的說教,孩子就會更愿意去聽,去嘗試。
我兒子小時候,做作業拖拉,慢,我有時候一指出來,他很快就作對了,導致我常常認為:孩子有時候犯錯是故意的,他就是故意氣我。
一開始我就吵他,甚至偶爾還會揍他,后來我慢慢的的發現,他真不是故意的,有時候是粗心,有時候是真的不會不懂,是在懵答案。
后來我就改變自己的而說話方式,和他及性能溝通,弄清楚原因后,再給他提中肯的 建議。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犯錯,并不是說他是故意氣你,或者故意犯錯,而是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正確的做法。
這個時候,我們應該耐心的去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是什么?而不是披頭蓋臉的指責和說教。
要知道,父母劈頭蓋臉的指責和說教往往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會讓孩子更加叛逆,甚至故意和父母對著干,這樣更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把說教指責的話語,換成這樣的話術:
不這樣做,你可以……還可以……還可以……,寶貝,咱們試試看,怎么樣?
寫在最后: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
我們在對孩子諷刺挖苦謾罵指責的時候,孩子可能不會因此而學會不愛我們,但是,他可能從此,再也不會愛自己了。
所以,學會好好說話,用話語去傳遞愛,
因為愛,你的話語有了力量;
因為關心,你的語氣有了情誼;
好好說話,冷靜但不冷漠,堅定但不堅強;
幸福的家庭,需要好好對待你的家人,
因為愛,每句話都要好好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