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教育家說過:“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與孩子談話。我深信世界上好的教育,是在和父母的談話中不知不覺地獲得的。”
如何做有效的溝通
一、學會傾聽,允許孩子合適地宣泄負面情緒。
學會傾聽,這是溝通的第一步。假如孩子正為某事在氣頭上,要允許他發脾氣。父母不妨先坐好,安靜地等待孩子,安靜地看著孩子,不去打斷他的話,全神貫注地傾聽,不左顧右盼,停下手邊的工作,這等于告訴孩子:你是被我們在意的,我們在認真地聽在注意你所說的感覺或問題。
二、真誠地作出反應,表達父母的真實感受。
真誠地作出反應,而不是敷衍,真實地表達父母的感受,而不是只有訓導。
孩子往往是非常敏感的,父母在與孩子的交流中,語調暗含著一種態度,它同談話的內容同樣重要,從接受者的角度看,甚至還比內容更重要。
三、選擇恰當的談話時機,有沖突時也要避免傷害孩子的自尊。
晚飯過后,心情逐漸開朗,這是比較好的談話時機,找到孩子的興奮點,父母便可潤物細無聲地轉達其觀點了。沖突也許在所難免,原則是避免傷害孩子的自尊。批評不是攻擊,批評只對事不對人,用建設性的意見代替批評,將批評轉化為希望,這才是批評的最終價值之所在。
四、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
當孩子遇到問題時是需要父母幫助的,父母給出的指導要越具體越好,解決問題的途徑最好和孩子一起討論確定,在討論的過程中有些細枝末節的小問題興許就化解掉了。通過討論,方向會更明確,問題本身也會顯得清晰、明朗,這都有助于問題的真正解決。
溝通的形式也需要多樣化
一、定期家庭會議
家庭會議既可以是嚴肅的,也可以是游戲式的,它并不拘泥于形式和內容,只要是家庭內的事無論大小,都可以通過“會議”這一渠道來溝通來決定。關鍵是要全體參與,人人發表意見,因而它是平等的。為什么要定期呢?定期,容易漸漸成為家庭成員共有的習慣,成為家庭“慣例”。
二、有一本專門的對話本
這是一種紙上的對話,旨在交換意見和感受。用“留言”的形式應該對年齡稍大點的孩子是較為合適的,可以接受的。對含蓄的中國父母來說,不易口頭探討的諸如青春期的生理保健等等,用文字說明更方便些。之所以要用專門的本子,是為了平時可以“回顧”,將來可以“回味”。
三、書信交流
現在還有多少人會用書信交流?書信交流的一大好處是避免了面對面交流的壓力,更能夠把握分寸,更理性。用書信交流一般可以做到心平氣和,思路清晰,條例完整,在書寫中,思想被觸動也將觸動對方,心靈被凈化也將凈化對方——這是多么大的財富啊!
四、對一時不能達成共識的問題,先以微笑將其保留。
溝通成為我們生活重要的一部分。通過溝通,讓我們將生活的“垃圾”扔掉,將心靈的“垃圾”扔掉;通過溝通,讓我們的家庭更溫馨更和諧;通過溝通,讓我們一同帶著愛帶著祝福帶著希望進入夢鄉,并以平靜的喜悅去迎接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