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事拖拉家長怎么辦(孩子做事拖拉應該怎樣給他改正)
做事情拖拉是很多孩子都會有的情況,很多家長一談到這個話題就會滔滔不絕,一把辛酸淚啊!但是孩子拖拉的根源又是什么呢?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孩子為什么會拖拉?
1.對于事情的意識比較模糊,沒有充分的認識到事情的重要性。
2.孩子年齡還小,玩是孩子的天性。
3.受周圍環境的影響,比如同學或者爸媽都有這種情況。
4.做事內心產生厭惡反感,沒有自信心。
其實就是孩子在逃避,聽到好多家長說孩子每天做作業到十一二點,作業量其實也不大,主要是孩子從內心深處都在抗拒。這樣子的結果就是身心俱疲,學習效率低下,嚴重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那么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怎么做呢?
如何正確的對待孩子的拖拉呢?
我們應該理解孩子,降低對孩子的標準,預留一定的時間。
我們可以從孩子平時的表現和發展情況,來估算一下孩子做一件事大概需要的時間,提前把時間給留出來。比如我們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預估孩子起床大概需要15分鐘,那么我們就需要早起10-15分鐘,把這一段時間留給孩子。由于我們有了心理準備,那么對待孩子就不會那么焦躁不安,孩子內心也不會有太大的壓力,避免了每天都是經過大吵之后才會起床。我們要充分的了解和認識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多給孩子一些信心和耐心,降低對孩子的標準,不要過分的苛責孩子。
教會孩子一些技能,陪他練習,進行動作拆分。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成年人覺的好多事情都非常簡單,但是對于孩子而言卻沒有那么簡單,甚至做起來就是毫無章法,這導致好多孩子學習中遇到困難就退縮,放棄。
生活中好多事情都是有一定順序的,忙無目的的去做,只會增添自己的反感和困難,就拿穿鞋為例吧,我們要先幫孩子區分左右腳,然后在教孩子如何把腳套進去,最后就是如何系鞋帶了。其實系鞋帶也是需要孩子練習好多次的。在學校門口經常看到孩子讓父母系鞋帶的。還有我們的紅領巾,都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我們要教會孩子如何把一件事情進行拆分,一步一步的去解決問題。家長言傳身教,親自陪著孩子去做,孩子反復練習,最后才能熟能生巧。
家長發出指令的時候,把長指令變成短指令。
孩子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會去判斷這個指令對他來說難不難,然后決定是否去做,有一些急性子的家長,經常會對孩子發出好多指令:快去刷牙洗臉吃飯上學!
這一連串的動作讓孩子感覺到非常困難。大多數情況下,孩子也只能對第一個指令印象比較深刻。所以,我們應該把長指令分成短指令,這樣子孩子更容易接受,并且不容易反感。
我們應該有意識的去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
十歲之前的孩子對于時間都沒有什么概念,因此,我們要努力去培養孩子這方面的意識。
讓孩子去感知三分鐘的鬧鐘,和看三分鐘的書,讓孩子自己去感受時間的長短。同樣的時間,對于鬧鐘來說孩子就會覺的是噪音,感覺很漫長,對于感興趣的書來說,孩子就會感覺時間稍縱即逝。很多時候拖拉都跟父母的生活習慣,以及家庭制定的時間表有很大的關系。家長也要反思自己的生活習慣,以及制定的時間表對孩子來說是否科學,是否符合孩子的發展特點。
其實孩子的拖拉也不是那么難改的,對于孩子來說潛意識里面都是向好的方向發展的,家長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一定會幫助孩子改掉拖拉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