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說謊行為是什么心理(如何看待孩子的說謊行為)
孩子撒謊并不是孩子的品德出現了問題,而是父母引導的方式出現了問題。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加拿大教授研究20年得出驚人結論:會撒謊的孩子,往往更聰明!最早的謊言,是從2歲就開始了,這一時期,孩子會試探性地撒謊,孩子將自己的認知感覺同自己的語言配對,所以說謊越早,孩子的情商越高。
每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撒謊的方式各有不同。
2-3歲孩子撒謊:張口就來,胡說八道;
4歲孩子撒謊就會動動小腦筋了:考慮一下,哪些話是我說了,對我有好處,爸爸媽媽也不知道的;
5歲以后孩子邏輯腦開始發育:孩子撒謊會把前因后果串聯得特別好;
6歲的孩子:就會用撒謊來掩飾自己的錯誤,或者尋求關注等等。
6歲以后,孩子就會反復撒謊,這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
李康教授把孩子們撒謊的類型,分成了五種。
第一種謊言是白色的謊言,是為了客氣而說謊。
比如:孩子不喜歡家里來的一位客人,但是為了教養,不得不說歡迎他下次再來。這是白色謊言,3歲的孩子就已經會說了。
第二種謊言是橙色的謊言,是為了拍馬屁而說謊。
比如:孩子明明不喜歡吃雞蛋,但是為了讓媽媽高興,就說雞蛋非常好吃。這是橙色謊言,5歲的孩子就已經會說了。
第三種謊言是藍色的謊言,這是為了集體而說謊的。
比如:學校舉行拔河比賽,為了班級獲獎,老師悄悄混進學生隊里幫忙,孩子看到后,為了班級榮譽,說同學們一直苦練才獲獎的。這是藍色謊言,9歲的孩子就已經會說了。
第四種是黃色的謊言,是為了謙虛而說謊。
比如:寧寧期中考試數學考得非常好,鄰居阿姨說自己家孩子就考了70分,問寧寧考了多少,寧寧說這次考試很難,自己和他考的差不多。這是黃色謊言,9歲的孩子就已經會說了。
最后一種謊言是黑色的謊言,也就是為了自己而說謊。
比如:看到同學把10元錢放進文具盒里,自己想到要買東西沒有錢,就趁人不注意偷偷拿走,當同學問他有沒有看到時,他就說:“沒有”!
前四種謊言,并非完全是孩子的品德問題。只有黑色的謊言,是孩子徹頭徹尾地為了一己之利的“有意識撒謊”,需要引起我們的警惕。
孩子撒謊往往是因為親子關系有問題,孩子不信任父母,孩子通過撒謊尋求關注,掩飾錯誤。
了解孩子說謊背后的動機,把話說到孩子心坎里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孩子說謊有兩大主觀因素。
第一:孩子正處于愛說反話的心理成長期。
按照教育心理學的觀點:在2-4歲這個階段,是孩子想象力的啟蒙階段。在這個階段里面,他們會經常編造一些故事,遨游在想象世界中的孩子,往往分不清現實與想象。這個時候,孩子的說謊往往是“無意說謊”。
比方說,一群小朋友湊在一起玩,一個帶頭的說“我爺爺家房子可大了,里面還養了雞鴨小狗”,下一個可能就會說“我奶奶家才大呢,里面都養了牛和羊”,第三個甚至夸張地說“哼,我姥姥家最大,里面就是一個動物園,幾百只小動物呢”。
家長們聽到了往往還會笑孩子們怎么那么愛攀比,讓他們不要說胡話。其實孩子們自己也沒有把這些話當真,他們只是說著玩而已。因為每個小孩都希望自己的家是最厲害的,所以會把想象中自己覺得很厲害的情節說出來,也就是混淆了自己的想法和實際的差距。遇上這種情況,家長們只要靜候這個心理期過去即可。
第二:孩子雖然心知肚明,但仍舊說謊話。這種情況很有可能是孩子想通過謊言達到自己的一些目的。我們稱為“有意謊言”。
比如:孩子偷偷拿了媽媽的錢,去買零食。被媽媽發現后問:你是不是拿了我10元錢?孩子感覺被抓包了,就膽怯的說:是,可我買了文具盒。媽媽接著問:文具盒呢,拿來我看看,孩子頓時又開始下一個謊:我,我借給同桌依依了。媽媽觀察出來孩子在撒謊,試圖準備撥打電話給依依,孩子慌了,就支支吾吾的說:我,我其實是買了零食……
面對具體問題時,要首先判斷好問題是原則性問題還是非原則性問題。
原則問題沒得商量。就好比“紅燈停,綠燈行”,家長只需要讓孩子記住并遵守,這是交通法的規定,不要讓孩子在這種原則問題上忤逆即可。
而非原則性的問題重在雙方之間的理解、傾聽,乃至最后達成共識。
請父母們牢牢記住:有些原則,無論如何,我們都必須讓孩子守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