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化解親子沖突和父母溝通(如何改善家長和孩子的親子溝通問題)
化解沖突,從有效溝通開始。我們今天學習有效溝通第二步:知你知我——體會自身的感受。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關鍵問題:當你這樣做的時候,我感到……?
1.把你的感受告訴孩子。
父母希望清楚的了解孩子,就需要告訴孩子我們的感受。當他那樣做的時候,我們心中是什么樣的情緒?
(父母叫了幾次孩子,孩子都沒有去做作業。)
我問孩子父母:他這樣做的時候,你有何感受?
父母:我感覺他這樣做不對。
我:這樣做不對是對他人的評論,那你自己體會到的感受是什么?
父母:我不是說我感覺了嗎?
我:雖然用了“感覺”一詞,但我們還是不明白你當時有什么情緒?
父母:氣憤。
我:對。這就是你的情緒。
所以告訴孩子當時我們身體的感受,我們的情緒,孩子才能清楚的體會到我們的感受,有助于懂得我們的需要,理解我們的請求,從而行動。
2.看到自身感受的真正原因。
父母對孩子氣憤,生氣的原因不是孩子的行為,而是你看待孩子行為的眼光。我們氣憤,是因為我們的某種需要沒有得到滿足。
如果我們關注自己的需要和別人的需要,如果我們不是帶著評判孩子的眼光去看這件事,那么我們就少有暴力言行。
(接上例)
我問:你感到氣憤,是因為你的什么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呢?
父母:我氣憤,是因為他不聽話,他不按我的指令去做事,他不服從我的管理。
(很明顯父母帶著對孩子的評判“不聽話”,對孩子的強制“不按指令,不服從”。我們生氣不是因為孩子的行為,往往就是因為我們對孩子行為的評判,我們的主觀看法。所以我們可以轉化為:我們什么需要沒有滿足,我們才有那樣的感受。)
我問:你有基本的感受,是因為你需要什么?
父母:我希望孩子聽話,服從我的管理呀。
我:你的意思是需要孩子去做作業,需要教育好孩子。
父母:我就是這個意思。
(父母會常常帶著評判去說自己的需要,說自己的感受,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呢?)
這是因為我們所受教育,教育我們做個聽話的孩子,就受表揚;做個不聽話的孩子,就要受到懲罰。賞罰都是暴力行為。
孩子做某件事,我們希望他是自愿去做的,他是為了自己的幸福和別人幸福,愿意去做,而不是被壓制、被強迫去做,也不是出于得到獎勵、表揚去做。不是由心由衷的去做,那么賞或罰撤除之后,孩子還會去做嗎?
所以我們感受的真正原因,是我們某種需要沒有得到滿足,不是我們對別人的評判或看法。關注我們的感受或者情緒,關注我們未滿足的需要,我們就少有對別人的評判。
3.清楚孩子的感受。
我們清楚孩子的感受嗎?
孩子再三的不去做作業,他感受到什么?
答:是不愿意,是貪玩。(這是我們對孩子的看法。)
答:(當我們說,怎么還不去做作業時, 孩子的當時的感受到什么?)是不聽話。(這還是評價孩子,評價孩子聽不聽話。)
(我們可以用角色換位來感受一下,我們心里的情緒是什么。當你聽到怎么還不去做作業時,你的情緒是什么?)
答:別人在對我發號施令,我不喜歡這樣。
(“發號施令”是評價別人言行的話語,能用一個詞語來表達我們當時的情緒嗎?)
答:這真的有點難以表達。
(是不高興、不滿意嗎?)
答:大概是,可是這與我前面所說的有什么分別嗎?
區別就是,我們用評判、指責性的語言去表達我們的意思,其實并沒有把“感受”說清楚,說明白。別人收到的信息只能是“感覺糟糕”,就產生對抗情緒,然后就不愿意去做事情。
正確地表達我們的感受,就需要我們關注彼此是需要,更值得注意的是,不帶任何主觀色彩的評判。這確實需要我們不斷的思考和嘗試,把我們第一反應的評判語言轉化成非暴力語言。
真正尊重孩子,真正考慮到孩子的感受,考慮到孩子的需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