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初中綜評最新消息(深圳市2006年課改實驗區初中畢業生綜合表現評價方案)
深圳市民刁洪濤記得,2019年12月初,兩篇自媒體文章刷爆了深圳人的朋友圈,“像地震一樣”。
初高中學習是孩子處于青春期的階段,也是孩子學習當中最關鍵的六年,因為它涉及到了中考與高考,左養中學教育賴頌強再講孩子的學習方法和考試心里調節的直播課里,系統的講解到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效率,提升考試時候的心理素質,從而提升學習成績。
一篇是網友“Dr小魚”的網文,稱深圳的初中生“綜評”讓家長、學生不堪重負。一篇是深圳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周裕瓊寫的與“綜評”有關的公開信,描述了一場海洋環保公益活動,如何演變成數百名初中生及家長圍著主辦方要證書的“大型車禍現場”。
文章中的“綜評”,指的是深圳市初中生綜合素質表現評價,旨在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2018年10月,深圳市教育局發布了《深圳市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表現評價方案(試行)》(下稱《方案》),要求轄區內所有初中生參加公益志愿者活動、弘揚傳統文化的活動、國際事務會議等,并根據參與情況得分。《方案》表示,最終的“綜評”分數將“作為學生升學的重要參考”。
巨大升學壓力下,學生和家長都為“綜評”鉚足了勁,有的孩子花費數萬元去國外參加研學營,有的孩子在烈日下“擺拍”指揮交通,有的家長“找關系”讓孩子做義工……在不少深圳初中生家長眼中,這樣的“綜評”變了味道,“有形式主義之嫌”。
兩篇自媒體文章發出后,2019年12月11日,深圳市教育局宣布暫緩“綜評”填報工作;27日,又發布了《深圳市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試行)(修訂征求意見稿)》。
2020年1月6日,征求意見結束。對于“綜評”后續結果,深圳市教育局負責宣傳的工作人員表示暫不方便透露,下一步結果將在官方微信公號“深圳教育”上公布。
“撿到煙頭就像撿到寶”
“80后”沈心是深圳的工薪族,也是一名初二學生的母親。用沈心的話說,這半年來,自己“不是在做義工的路上,就是在搶義工號的路上”。
2019年7月初的一天,傍晚6點54分,沈心的手機鬧鐘準時響起。她迅速進入深圳市義工微信群,準備為女兒搶報義工名額。
此前,為了保證網速夠快,沈心拔掉了家里的電視、電腦的網絡,關閉了手機里的其他應用程序。7點整報名通道開啟,她瞬間點了進去。她事先在輸入法里設置了快捷鍵,短短幾秒鐘內,就填好了姓名、地址、身份證、手機號、11位數的義工號等信息。
沈心很幸運,這一次報名成功。
2019年,深圳某義工機構組織學生入戶介紹垃圾分類。 受訪者供圖
依據《方案》,深圳市的初中生每學期要“參加公益活動、志愿者活動、社區服務等累計24小時及以上”,才能拿滿這一項目的滿分4分。深圳市約有23萬初中學生,這意味著,全年義工工時需求量至少為1100萬小時。而據深圳新聞網報道,深圳市義工聯合會全年可提供的工時總量約為70萬小時。
此種情況下,每有義工組織發放義工名額,都像一次“秒殺”,“經常是500人搶20個名額。”沈心說,她加了20多個義工微信群,全部置頂,“做夢都在搶義工號”。
2019年夏天,許多初中生身穿紅色義工馬甲,戴著帽子在深圳的馬路邊指揮交通、在公園里撿垃圾拍照。依據義工組織的規定,未滿16周歲的義工參加服務,須有家長或監護人陪同。因為這個規定,沈心的丈夫姜華請過三次假,專門陪孩子做義工,其中兩次是在戶外“撿垃圾”。
撿垃圾的地點,是南山區后海片區的人才公園,占地面積77萬平方米。接近40攝氏度的高溫下,一群初中生穿著長褲、義工紅色馬甲,在東西走向的濱海大道上搜尋垃圾4小時,后面跟著他們的父母。沈心感覺像在放鴨子,“前面是鴨寶寶,后面是鴨媽媽。”
姜華最深的印象是干凈,“連灰塵都看不到,真的,我家做不到那么干凈。”公園里的一名環衛工人告訴新京報記者,暑假里義工隊伍暴增,早中晚三班倒。高峰時,一個時段有七八支義工隊來撿垃圾。
所以家長和孩子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沒有垃圾可撿。但《方案》要求義工活動必須拍照記錄,為了保證真實性,孩子們開始到草叢里翻垃圾,“撿到煙頭就像撿到寶”。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海內外研學觀測點上。2019年暑假,沈心在某培訓機構花了500元,給女兒報了一個到澳門研學的項目。那天早上5點,女兒就坐上大巴車出門了,而所謂的“研學”,實際就是一群初中生在澳門科技大學、澳門大學等景點門口打卡拍照。拍照時,要拉上一個碩大的紅色“暑期研學營”橫幅;拍完照,馬上轉戰下一個景點,連門都沒進去。
高中升學的重要指標
瘋搶義工名額、太陽底下撿垃圾,是為了在“綜評”中的“公益活動”項目上得分。
依據《方案》,“綜評”分為思想品德、藝術素養、實踐創新等五大板塊,下設“參加公益活動、志愿者活動、社區服務”“與國際友好學校(含港澳臺)交換學習、聯合調研,或參加國際事務會議、講座、社團”“參與海內外研學旅行或社會調研”等25個觀測點。
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南方中心主任臧敦建看來,“綜評”的初衷是打破“唯分數論”,提倡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發展。
國家層面,早在2014年就啟動了新一輪考試招生制度改革;2016年9月,教育部下發了《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稱到2020年左右,要初步形成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為主、綜合素質評價為輔的高中招考錄取模式。
指導意見下,北京、上海、杭州等地,陸續探索初中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
比如在杭州,“綜評”首先影響初中生畢業,之后會成為高中招生的前置條件。而在成都,“綜評”的形式為《成都市初中學生綜合素質檔案》,以學生自主填寫加教師評語組成。它沒有明確的考核分數或標準,高中招考時也只是一個依據或參考。
但與杭州、成都等城市的“綜評”不同,深圳賦予每個觀測點具體分值,比如參加公益活動、志愿者活動、社區服務等累計不足10小時的,0分;累計10小時及以上的2分;累計24小時及以上的,可以拿到滿分4分。
2019年12月25日,深圳市義工聯合會工作人員展示工作微信群。 新京報記者 付子洋 攝
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南方中心主任臧敦建看來,過于量化的考核標準、與中考選拔掛鉤,是深圳“綜評”引發爭議的重要原因。“它(中考選拔)原來是一套分數系統,現在變成了兩套,增加了學生和家長的負擔。”
沈心的女兒在深圳市南山區的一所老牌名校念初二,在班上能排進前十。但第1名和第10名的各科總分只差幾分,很難拉開差距。與女兒同班的一名學生家長說,名校內部的競爭更加激烈:全年級1000多人,時常出現20多人分數相同的情況。“那這20人選我還是選他?“綜評”可能就會成為一個重要指標。”這名家長說。
深圳市此前的教學改革,如2015年起,針對雙職工家庭中小學生放學后無人看護的難題,深圳市教育局就進行過三批“四點半活動”試點,給予各學校生均350元的經費補貼,鼓勵各學校根據現實條件自主設計活動,并不斷改善場地、活動課程、經費、師資等不足。試點三年后,直到2018年12月,“四點半活動”才在全市全面推開。
然而此次“綜評”《方案》出臺前,深圳市教育系統并未設立試點。自從2018年10月《方案》出臺,當年秋季入學的全部深圳初一新生們便開始體驗“綜評”。
兩頭“為難”
據南山區某中學校長曾田透露,深圳市教育局召集各校部署工作時,只給出了大框架、大方向,具體怎么細化、怎么實施,由各學校自主設計、決定。
面對相對抽象的《方案》,一些此前沒有素質教育工作經驗的學校,感到手足無措。深圳市福田區某中學負責“綜評”的老師告訴新京報記者,自己供職的學校內,每個年級都有近千名學生,班主任除了日常教學,還要承擔禁毒、消防、愛國主義教育等宣傳工作。如果要求學校組織“綜評”工作,就要調配出更多人手。
比如新成立義工隊,需要由專門老師在校內校外組織圖書館看管、公園撿垃圾、去敬老院探望等活動,還需要在“志愿深圳”平臺上為每個學生記錄義工工時。“除了日常的事務性工作外,團委老師還要利用假期額外加班,”這名福田區教師說。
在一些學生家長看來,《方案》推出初期,部分學校將任務直接推到了自己頭上。
沈心記得,2018年10月《方案》出臺后,班主任在QQ群里發通知,要求家長到“深圳市中小學生綜合素養成長電子檔案系統”(下稱“綜評系統”)注冊賬號。這是一個特意為了深圳“綜評”研發的網絡系統,呈藍色頁面。
按照“綜評”系統填寫規則,學生或家長要上傳各種活動照片,以展示自己的作品、獎項、活動內容,還要在“點滴記錄”欄目填寫活動心得感想,“通常一個觀測點要寫100-300字”,一位家長說。
2019年暑假,深圳的初中生義工在公園里撿垃圾。 受訪者供圖
在“Dr.小魚”眼中,“綜評”能得多少分,“取決于你怎么記錄,有沒有及時記錄、全面記錄”。而所謂全面記錄,就是要在參加義工或者其他活動時拍照、攝像,然后把相關證書上傳到系統里,“材料越多越好”。
福田區一名初二女生家長告訴新京報記者,女兒從小學畫,但為了填寫“綜評”系統,最近外出寫生時經常要為抬筆、調色等動作擺拍,“得生動”。家長對此也很無奈,“就像完成任務一樣”。
也有“聰明”的家長投機取巧。沈心說,比如孩子去博物館聽了一場書法講座,回來后可以同時填寫到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活動”“參與社會調研”“參加各類藝術活動”等幾個觀測點下。 “雖然只參加了一項活動,但可以完成很多項得分。”
新方案征求意見
早在2019年暑假,深圳市教育局就意識到了“綜評”《方案》不夠完善,只有“大框架、大方向”的內容,可能會讓一些學校在實施過程中缺少指引。
據南山區某中學負責“綜評”工作的教師張月介紹,深圳市教育系統有一個關于“綜評”的QQ群,里面有市、區級教育局的有關領導、各學校負責“綜評”的工作人員。“老師們時常抱怨、吐槽,不知道怎么做‘綜評’”,尤其是在暑期“義工潮”后,各校老師希望取消“綜評”的聲音也時常在群里出現。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2019年10月,深圳市教育局特意組織了市內幾所著名中學的“綜評”負責人,一起編寫《深圳市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表現評價指導手冊(2019版)》(下稱《指導手冊》),張月也參與其中。
那是一本白藍色封皮、A4紙大小的書,共68頁。其中詳細解讀了為何開展“綜評”、評價工作責任主體、各評價維度的具體要求和操作方式等多方面內容。
“比如針對義工一項,我們明確了由學校組織、學生自主進行,還列舉了在‘志愿深圳’微信公號報名等三種志愿服務途徑。公益活動、社區服務項目,也具體到了到社區福利院慰問,參與學校圖書館、食堂、廣播站的日常管理等形式。”張月說,有了《指導手冊》后,應該人人都能理解如何做“綜評”。
但即使有了《指導手冊》,現實中仍有許多問題沒被解決。“Dr.小魚”在文章中說,“我們反對的不是‘綜評’,而是填‘綜評’”,指出填報“綜評”工作繁瑣。而沈心說,在2019年12月前,義工機會依然十分緊俏,自己還是需要上鬧鐘“搶義工時”。
2019年10月30日,深圳市教育局主辦的綜評工作推進部署會。 受訪者供圖
2019年12月初,“Dr.小魚”和周裕瓊的質疑文章在互聯網上發表,引發了輿論的新一輪發酵。據《南方都市報》報道,2019年12月11日,兩位自媒體作者被請進了深圳市教育局的會議室,與數位深圳市人大代表、學校代表一起座談。
會上,周裕瓊將微信公號后臺導出的一萬多條留言放在了一個U盤里,并裝在一個紅色包里交給了深圳市教育局局長,局長收下了。
那次座談會后,深圳市教育局12月11日當天便發布通報,稱暫停2019年初中生“綜評”填報工作,并將盡快完善相關方案。
12月27日,在大量調研論證、多方征求意見后,深圳市教育局發布了《深圳市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試行)(修訂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稿取消了為各項指標具體評分的做法,改由學校、家長根據學生表現勾選是否達標。評價內容也做了調整簡化,比如針對義工問題,原來的“每學期24小時公益服務”變成了“積極參加校內外公益活動,學校組織的每學期不少于8小時公益服務”。
至于最核心的變化,是改變了“綜評”與中考選拔的關聯,讓“綜評”變成了高中招考的前置條件。12月28日,“Dr.小魚”在個人微信公號里點評征求意見稿“不會再按‘綜評’成績高低進行選拔……不會把達標的孩子,再分成‘三六九等’”。
不過,“綜評”方案改革后,效果立竿見影。
一家義工組織計劃在深圳灣舉辦一場公益籌款徒步活動,要招募100名義工,很早就報滿了。活動時間定在2019年12月14日,但深圳市教育局決定暫停“綜評”的12月11日晚上,就有近10人取消了報名,理由五花八門,“家里有事”“生病”“學校開運動會”等等。
14日一早,實際到場的只有70多名義工。這次活動的負責人說,近60人都是服務多年的老義工和他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