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技巧(與父母溝通的技巧)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不少父母都想讓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因此紛紛地投入各種早教機構中。好像只要給孩子報名了早教班,就意味著孩子離成功又邁進了一步。但事實上,早教班的作用未必十分有效。
此前美國的北卡羅來納大學就做了一個實驗,發現接受過早教的孩子和沒有接受過早教的孩子,在智商上沒有什么差別。
因此,父母們不要看到早教班的宣傳功效就盲目報名。其實父母給孩子報早教班,無非是想讓孩子變得更聰明,也就是優化了大腦。但優化孩子的大腦,父母語言就可以做到。為什么說父母語言對優化孩子大腦有作用?
父母語言對孩子大腦的影響
- 父母的言行對孩子大腦的塑造有影響
美國的心理學家愛德華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實驗開始的時候,母親是用正常的語氣和孩子交流的,但在交流途中突然不做出任何的表情,孩子明顯感覺到母親情緒不對,試圖去討好母親。這就是”靜止臉實驗”。
而愛德華發現,在孩子覺察到母親不對勁的時間里,孩子心跳加速,體內壓力激素迅速增加,自我認知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都受到了影響,因此如果長期下去,孩子難免變得自卑、抑郁。因此,父母的語言對孩子大腦的塑造有所影響。
- 影響孩子大腦發展的因素
遺傳基因和環境及經歷這兩部分在影響孩子大腦發展的因素中各占比百分之五十。遺傳基因是沒辦法改變的,但父母可以在環境和經歷這部分為孩子創造更有利的條件。給孩子報名早教班,其實也是想通過環境和經歷,來讓孩子的潛能得到激發。但父母能夠在和孩子交談過程中”動動嘴”,遠比上早教班有用得多。
- 高質量對話的數量影響孩子語言能力的質量
之前有研究表明,孩子平均90%的詞匯都來自父母。
而父母和孩子交流的對話通常分為命令型對話、事務型對話和建議提示型對話三種。最能增進親子間關系的,是建議提示型對話。這種對話父母和孩子間進行得越多,孩子的模仿能力和表達能力也會隨之提高。當然,這種對話也需要高質量,否則低質無效的話語也難以促進孩子的表達能力提高。
所以,與其花金錢送孩子去早教班,不如多和孩子進行高質量對話。而高質量對話,父母需要遵循3T原則。
3T原則:高質量的對話,幫助孩子打造”學霸腦”
美國的達娜·薩斯金德在《父母語言》一書中指出了一套科學且便于操作的親子溝通方式:3T原則,即共情關注(Tune in)、充分交流(Talk more)和輪流談話(Take turns)。
1.Tune in,即共情關注
共情關注,也就是需要父母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而非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
父母要認真傾聽孩子的話語,并及時給與回應,這能夠讓孩子把心中想法表達出來的欲望更加強烈。而孩子在表達的過程中,也是在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總的來說,共情關注分為觀察、理解、關注三個步驟,父母做到這三點,孩子也會感受到被真切地尊重著。
2. Talk more,即充分溝通
充分溝通是親子間交流的重點,這決定著孩子是否能夠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優化大腦。充分溝通,也就是交流應該是雙向的,不應該只有父母或孩子這其中一方單方面的語言輸出。很多父母只有自己說的份,剝奪了孩子表達的權利,是不正確的。另外,充分溝通也意味著父母要使用建議提示型對話,引發孩子的思考。
3. Take turns,即輪流聊天
輪流聊天是親子交流的互動。有時候,孩子因為表達能力的有限,不能夠很好地將內心的想法流暢地表達出來,而父母若是稍有不耐煩的情緒被孩子感知,孩子就會馬上收起表達的欲望,做不到輪流聊天,也就難以提升表達能力。
父母應該幫助孩子表達,耐心引導孩子,畢竟每一次互動的交流,都是孩子在進行自我提升,對孩子而言都是一場頭腦風暴,對優化大腦有重要作用。
寫在最后
父母們要明白,孩子變得更聰明,不是各種早教班的功勞,而是早期父母語言的作用。要知道,父母的言行對孩子大腦的塑造有影響,而高質量對話的數量能影響孩子語言能力的質量。
如果父母們對孩子的話語有敷衍而不耐煩的情況,要及時調整過來,用《父母語言》的3T溝通術,即共情關注、充分溝通和輪流聊天,優化孩子的大腦,讓娃贏在起跑線。孩子的表達能力提高的同時,也鍛煉了思維,在今后的成長階段也許會表現得更加優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