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事磨蹭怎么辦(孩子做事磨磨蹭蹭)
周末去閨蜜家串門,以為飯點過了。但是剛進門,就看到鄰居和她婆婆一左一右,喂孩子吃飯。中午做的是地瓜粥,娃坐在餐椅上,氣呼呼地推倒餐碗,而鄰居則無奈又生氣地看著孩子。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她婆婆想試著喂娃,奈何那個孩子鬧得更兇。
她家的孩子,跟我們相差不多。但是到現在還是家長喂著吃飯。有建議過幾次,讓孩子自己吃,奈何鄰居覺得孩子吃飯過慢,總是要跟搶著喂孩子。
這個男孩和我們家玩過幾次,動手能力很強,學習和模仿能力也很強。
我跟小朋友說,你看豆腐條這么長,可以用勺子切幾塊玩啊。
看到豆腐可以切塊玩,原本還在鬧脾氣的小朋友自己開始用勺子玩切塊。
自己切完,然后放進嘴里。
閨蜜看呆了。
之后建議把粥換成米飯,孩子比較方便用勺子吃。
換成米飯之后,小男孩雖然依然吃得慢,但是不再拒絕了。
中間,有幾次奶奶看著太慢,想要動手幫他喂。
小男孩又哭得撕心裂肺的,大人終于作罷了。
一頓飯,半碗米飯,用時和平常一樣。
但孩子終于能自己吃頓飯了。
同一個事情,換個不同的做法,孩子的進步也會不同。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不聽話,跟他說東他總是要往西,似乎就是想唱反調。
其實,年齡小的孩子,并沒有多少會主動跟父母唱反調。反而大多數是父母的指令,跟孩子能接收的信息不吻合,才會出現孩子“逆反”的情況。
另外一種,孩子的大動作發育還不成熟,大人看起來一下子就能做好的事情,對孩子來說就是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完成,這也成了大人無法接受的“磨蹭”。
當你覺得自己孩子出現“叛逆”的情況,不妨先觀察一段時間,判斷下孩子是為了吸引你的注意而“逆反”,還是孩子對你發出的指令并沒有什么興趣而懈怠,亦或者孩子當前事情無法完成才有逆反心理。
大多數孩子喜歡有趣的游戲,他們覺得好玩,才會積極主動去學習去完成。
這種情況以后輔導孩子學習,也是同樣需要一些有趣的方法,才不至于每夜輔導孩子作業吼到身體堪憂。
不同的方法,多換幾種有趣的說法,孩子會對你的指令更感興趣。
如果你的孩子對時間沒有概念,你說的五分鐘,他總是拖拉。可以借助鬧鐘或者計時器來告知孩子,五分鐘具體是多長時間。日常也設置 10 分鐘、半小時等等,讓孩子感受具體的時間長度。如果孩子對你提起的事情,總是興趣懨懨的,可以跟孩子商量,他喜歡用何種方式來進行,不要一味地要孩子接受,強制執行。孩子厭倦的情緒會更大。通常情況下,孩子自己選擇的東西,會更有興趣進行。如果孩子做事比較慢,不要一開始給孩子貼上“磨蹭”的標簽,有可能是孩子在日常里缺乏鍛煉對事情不夠熟練,父母要給予孩子獨立完成的機會,讓孩子可以多次訓練,孰能生巧;有可能是孩子當前的力量或者智力不足以應對這些情況,可以嘗試把任務分解成多簡單易完成的小任務,引導孩子一個小任務一個小任務去完成,這樣子效率高又不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
孩子都有無限可能,不要一下子給孩子貼上各種標簽,多些耐心去觀察孩子的行為,找出可能的原因,再制定針對性的解決方法。
另外,少用“趕快”來催促孩子,多用“我希望”來和孩子共同完成。養孩子是慢工出細活的事兒,而且孩子也跟不上你的快節奏。
多給孩子選擇,少給孩子直接的命令。比如看電影,希望孩子在早點出門,可以說“如果我們能 15 分鐘內出門,看電影就不會吃到。如果不能,要么只能少看前面一段,要么只能明天再看了。”
多給孩子思考,不直接幫他完成。比如玩水槍,要打出水,需要哪些步驟。
父母如果不把孩子的“磨蹭”當成問題,焦慮的情緒也會減緩一些。當你不對孩子大吼大叫時,孩子也能情緒穩定,更加配合你。
日常多點跟孩子有趣的互動時間,孩子會從你身上模仿做事情的節奏。
教育孩子,就是牽著蝸牛散步的過程,要多些耐心,陪著孩子一起努力。
版權聲明: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