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臟話小男孩——
“你這個垃圾!”一個小男孩在餐廳朝他媽媽大喊。他們桌子附近幾乎所有人都望向了那位尷尬的媽媽。
“你為什么說臟話?今天不準看電視!”媽媽面紅耳赤地批評孩子。
經常有爸媽說“孩子突然學會了飆臟話”,“有時越批評,孩子越愛說臟話”……為什么這樣?
在小朋友大概3,4歲的階段,會經歷一個叫“咀咒敏感期”的階段,也叫“臟話敏感期”。這階段或長或短,每個小朋友經歷的時間都不同,有些孩子甚至從此沾上了講臟話的習慣。為什么大部分孩子都經歷這樣的階段?這是因為小朋友的語言發展迅速,發展到對字眼敏感、感知語言力量的階段,這種狀況就會出現。可以說,如果你發現孩子開始說臟話,你該覺得高興,因為這證明孩子的語言發展得不錯,但并不等于父母該縱容孩子講臟話。
——什么促進了“詛咒敏感期”的來臨——
如果一個孩子處于講話文明、用語禮貌的環境,孩子是不輕易學會臟話的,一般是環境的推動,促進了孩子“詛咒敏感期”的來臨。常見有下面兩方面的原因:
孩子身邊其他小朋友、家人的影響
如果孩子身邊的哥哥姐姐、小玩伴,或孩子的家人,平時經常在孩子面前講臟話,慢慢地,孩子便學會這種“粗魯”的語言用法。
有一位爸爸曾經跟我說過他女兒的經歷。孩子的奶奶平時喜歡罵人“無腦叉燒包”,從孩子出生,奶奶就喜歡把這句臟話掛嘴邊。某一天,爸爸吃蛋糕時,一不小心,蛋糕掉地上,才2歲2個月大的小妞竟然奶聲奶氣地罵爸爸“無腦叉燒包”。這位爸爸瞬間驚呆,環境真的是一個“大染缸”!
電視、手機上的視頻
孩子們看電視動畫片,或看手機視頻時,可能會看到一些罵人或臟話連篇的影片。孩子們常常是最佳的模仿者,當影片里相似的場景在現實中發生時,孩子可能一下子便臟話破口而出。
所以,孩子們在看動畫片或手機時,父母要留意孩子是否接觸到泛濫的臟話。
——講臟話時,孩子們是怎么想的——
一開始,孩子可能沒有價值判斷,甚至不知道那是臟話,他們只是單純地模仿他人。當他們發現從嘴巴里說出來的話引起別人很大的反應,這些反應中,或許驚訝、或許憤怒、或許大笑……孩子從別人的反應中,覺得很有意思,繼而說得更起勁。
如果父母在面對孩子講臟話時,采取批評或嚴厲的懲罰,孩子往往會把說臟話與憤怒情緒聯系在一起,當他們未來想表達憤怒時,可能就會狠狠地說臟話以發泄不滿。
——面對孩子們講臟話,父母們該怎么辦——
幫助孩子認識臟話,即臟話背后的含義,有什么侮辱意義,還要讓孩子對比禮貌用語與臟話的差別;避免孩子觀看滿嘴臟話的節目或視頻,如果孩子看了,父母最好要解釋為什么那樣說話不對;引導孩子換位思考,還可以用淺顯的故事幫助孩子認識到臟話如何傷害他人。
戒“臟話”,大家可以借鑒的一個親子小妙招:
爸媽可以幫孩子畫一排大嘴巴,或到網上找一個嘴巴的圖案,打印出一排,每一張嘴巴圖就代表孩子每一次的講臟話。如果你覺得孩子的臟話習慣比較頑固,就打印出幾排備用。
然后還要準備一個閑置的罐子或餅干盒,貼上一個小標簽,姑且把它稱為埋“臟”罐(埋葬臟話的地方)吧。
當孩子每一次說臟話,爸媽不用發怒,也不用嚴厲批評,你只需要告訴孩子,“那是臟話,是不合適的用語。我們把你的臟話埋掉吧!”父母以積極的心態,引導孩子剪一塊大嘴巴圖“埋”進盒子里。
最好還要讓孩子留意剪掉的大嘴巴,你還可以對孩子說:“看,每埋掉一次,就意味著你的臟話少了一些。”給孩子建立積極的心理暗示,孩子下一次改正的動力會更強。
每當孩子說臟話,如果父母們堅持如此做,你會發現孩子的臟話變少,到某天,孩子的臟話習慣就消失了。
——不回應就是最好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