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什么行為最容易激怒父母?如果被問到這一問題,很多爸媽肯定立刻回答說“做事拖拉磨蹭”。做事磨蹭拖拉是很多孩子的通病,很多媽媽一聊起這個話題來就滔滔不絕,一把辛酸淚,原本自認為還算個溫柔媽媽,但一碰上磨蹭的娃,就立馬化身為“母老虎”。
以鄰居小孩悅悅為例,每天早上的“起床戰”都讓悅悅媽頭疼不已。每天早上,弟妹和小侄女都在樓下等了半天了,悅悅媽才一只手拎著書包,一只手拉著悅悅,匆匆忙忙的下樓來,然后一邊走一邊抱怨說:每天早上,我開始做早餐就開始叫她起床。只聽她答應著“馬上起來了”,半天不見動靜;我再催,她又答應著“已經在穿衣服了”;我把早餐都做好了,還不見她從臥室里出來。我進去一看,還在被窩里呢!連拖帶拽的從床上拉起來,穿衣、洗臉、刷牙,每個環節都能一拖再拖,終于到了要出門了,忽然一句“媽媽我要上廁所!”我在一邊急得直跳,她卻一直不緊不慢,你說氣人不氣人!
為了孩子按時起床、準點上學,每天早上,媽媽們勢必要各種催促,催著起床、穿衣、洗臉刷牙、吃早飯……可無奈自家的娃就是悠哉悠哉的慢動作,不拖到最后一秒不出門。放學回家寫作業,也是這兒玩玩,那兒摸摸,明明30分鐘可以解決的作業,硬生生拖了2個小時!
每每孩子犯了“拖延癥”,媽媽們的各種催促都收效甚微,有時候孩子甚至是越催越拖延,結果換來的是媽媽們一身內傷。 那么到底該如何解決孩子的“拖延癥”問題呢?對付磨蹭的娃,催絕對是下下之策,讓孩子不磨蹭,父母一定要了解這些!
孩子做事磨蹭拖拉的5大因素
對孩子來說,拖拉磨蹭真是特別常見的現象。孩子做事拖拖拉拉,不拖到最后一刻誓不罷休的樣子,讓很多家長頭痛又惱火。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要高度重視孩子“拖延癥”這個問題。孩子會出現拖延的現象,其實是有原因的,了解到根本原因,家長們才能有針對性的進行糾正。
1、孩子的時間觀念未發展成熟,沒有時間管理能力。
孩子早起磨蹭、寫作業拖拉等問題讓很多家長甚是苦惱。孩子經常有懶散、懈怠或者拖拉的現象發生,根源在于他沒有時間管理能力。其實,“拖延癥”并不是孩子獨有的毛病,大人們自己的時間管理也存在許多問題。
科學家研究發現,在2歲之前,孩子們只活在當下,沒有“過去”和“未來”的概念,他們不會去擔心未來會發生的事情,也就說2歲之前的孩子,對時間是“無感”的,更不會有成人那種“一寸光陰一寸金”的概念。
在3歲左右,孩子對時間的先后有了初步認識,也僅僅會區分過去、現在、未來大段的時間。成年人知道半小時大概是多長時間,可小孩子并不知道,他只是聽過這個形容時間的詞匯,但并不理解半小時意味著多長時間。 所以,當你催促孩子“20分鐘吃完飯”,他們是完全聽不懂的,20分鐘具體意味著多長時間,他們沒有概念。
連時間都理解不了,那更不會管理時間了。因為時間對于孩子來說太過抽象,他們還無法感受到時間的流逝,或者說不太在意。因此他的行為在成年人看來就是“磨蹭拖拉”,但孩子本人并不知道自己“超時”了這么久。
在4歲左右,孩子能夠描述昨天做了什么事情,但是具體什么時間做的他們是不清楚的。所以在孩子還分不清時間的時候,家長讓孩子“快點”的催促,要求他們在特定時間完成任務,這些都是不在孩子腦中的計劃和概念。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