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撒謊,最合理的方式是什么(面對孩子撒謊)
我們都希望孩子孩子做誠實守信的人,但成長路上,孩子可能難免會由于種種原因出現撒謊的情況。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這時可能有些家長就犯難了,直接批評發泄怒火可能會引起孩子的反抗或畏懼,似乎不是最好的解決途徑。
置之不理,又害怕任“不誠實”隨意發展,釀成大禍。
其實不必擔心,只要我們理解撒謊背后的孩子心理,冷靜溝通共同解決問題,就可以使這個成長難題迎刃而解。
理解撒謊動機,寬容接納
孩子的撒謊行為有不同類型,但是背后原理卻一般是因為恐懼或者愿望。
夸張型撒謊,一般指夸大事實,虛構想象的謊言。
比如,說自己家的房子有操場那么大,自己養的小狗會說話。
這類謊言一般是由于孩子分不清現實和想象,把自己以為的世界和實際的世界混在一起。
隨著孩子長大,這類“童言無忌”的謊言會自然減少。
自我保護型撒謊,往往因為怕被罰而撒謊。
比如,孩子昨天忘記交作業,怕老師發現被懲罰,于是自己拿紅筆模仿字跡批閱,說交過了。
虛榮型撒謊,往往為了得到贊許而撒謊。
比如,為了得到爸爸媽媽們的稱贊,謊稱自己課上得了最多的小紅花,是班里的第一名。
利益型撒謊,往往旨在得到實際的好處,而不是口頭贊譽。
比如,爸爸答應了考100分就帶自己去游樂場,雖然自己沒考到,但是為了能去玩兒,撒謊說自己得了滿分。
雖然種類不同,但是概括而來,只有兩種動機,即“恐懼”和“愿望”。
要么是對懲罰的恐懼,要么是對贊許和利益的愿望。
孩子撒謊的確不對,但根據其動機,卻并不是習慣成性的不誠實、惡劣的品質問題。
只要接下來正確應對,就可以從容地解決問題。
另外,父母能夠理解動機,接受情感,以寬容的心接納,平和解決,也可以反過來消除孩子的恐懼心,削弱孩子的撒謊動機。
詢問撒謊緣由,冷靜溝通
找到孩子謊言背后的緣由,以冷靜平和的態度,具體事件具體分析,是有效解決的關鍵一步。
美美上次數學測驗沒考好,因為恐懼媽媽的批判,所以騙媽媽還是說沒有考試,蒙在鼓里的媽媽直到老師打電話才知道美美成績的嚴重下滑。
美美媽勃然大怒,迎面就是一通連環炮“最近考過試嗎?為什么要騙媽媽!騙人的真是壞孩子!”美美一下驚恐害怕,后來更不敢就學習問題和媽媽溝通了。
這種“明知故問+質問”的溝通模式就像“警察審犯人”。
先是把孩子放在有罪的審判椅上,然后坦白從寬、抗拒從嚴,言語里只有否定責備。
這樣反應,孩子要么僥幸心理,繼續撒謊,要么因為更害怕而繼續逃避,并且關上了和父母溝通的窗戶,使現在和未來的問題更容易積壓,而得不到解決。
相反,假如美美媽媽能平復情緒,以平和的語氣說:“老師說不理想,能一起看看嗎?”,也許結果就不同。
先直接陳述事實,暗示孩子媽媽已經知道,撒謊也沒有必要,同時以穩定的情緒反應減少孩子的恐懼。
接著,可以把目光引導解決問題上,告訴孩子,自己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也希望它沒有發生”,并問孩子覺得該怎么解決。必要時,可以說出自己的期望。
少指責,多溝通,讓孩子被理解,以不被驚嚇的方式自我反思、認識錯誤。
引導解決問題,共同面對
撒謊的背后往往是孩子遇到了困難,引導孩子共同面對,可以一方面從根源解決這個問題,另一方面給孩子一種“有爸媽幫我,何必撒謊”的底氣。
李玫瑾在講座中曾提到自己面對女兒分數低的解決方式。
當孩子如實說了自己哪科分高、分低及具體多少分之后,如果考的不好,李玫瑾會先用一句“遺傳不好”來調侃,輕松氣氛。
然后她會問孩子“那為什么考不高?”、“是學不懂還是不好學?”,來引導孩子分析、解決問題。
而如果孩子坦誠地說“認真學也學不懂”,她也會建議不妨將來換一條路、換個方法走,畢竟人總有擅長和不擅長。
經過一次次對危機的解決,孩子會發現即使有問題,家長也會在身邊。
從而對問題解決的自我效能得到增加,就會發現沒有撒謊的必要。
相反,如果家長不寬松、不民主、不接納,一來只會加劇問題,二來會使親子間的關系和溝通僵化或是矛盾被激化。
解決問題,需要采用合理的方式。我們希望孩子成為什么人,就要首先用那樣的方式對待孩子。
我們希望孩子面對問題不慌張、不逃避、不撒謊,就應該會引導孩子解決。
孩子撒謊不是品質惡劣的大事,只是成長路上的小插曲。
只要我們能合理引導、冷靜應對,就可以幫助孩子克服困難,幸福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