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拖拉磨蹭,全國統一,家長們說起來都是一把辛酸淚!
孩子們開學后,家長們又變得莫名焦慮,只因磨蹭問題凸顯。細數各種磨蹭,家長們肯定很有同感。
孩子們的磨蹭遍及生活的全部
寫作業磨蹭:到寫作業時間了,先玩會兒再寫,規定玩10分鐘,少說也要多玩5分鐘。開始寫作業了,又各種動作慢。一會兒找東西、一會兒發呆、一會吃東西、一會兒上廁所,非要磨蹭到很晚,完全沒有效率可言。
睡覺磨蹭:到了睡覺時間,玩起來沒完,總是找各種理由,拖著不睡覺。刷牙磨蹭、洗澡磨蹭,還要纏著講故事,一個又一個,沒完沒了。
起床磨蹭:該起床了,哼哼哼唧唧懶得起床,趴在床上裝作沒睡醒的樣子。掀了被子,讓太陽直射,還是懶洋洋。
上學磨蹭:上學時間到了,又是一通忙活,各種收拾,書包還沒有整理好,鞋帶又系不上了,臨走又忘了拿什么東西,非要急匆匆地出門。
每天從睜眼到閉眼,沒有一件事是不磨蹭的,真是讓家長抓狂。
磨蹭不僅影響自己,也影響父母
這些磨蹭嚴重影響父母的心情,自己心急火燎,孩子四平八穩,直接不在一個頻道上。父母要不自己生悶氣,要不大發雷霆,家里雞飛狗跳。
對孩子來說,磨蹭也是導致學習效率下降的主要因素。作業完不成、上學遲到,被老師批評,學習積極性下降。晚上睡太晚,影響睡眠質量,身體健康也會受到影響,形成惡性循環。
而那些不磨蹭的孩子,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所有任務,為自己爭取更多玩樂時間、閱讀時間、休息時間,身體好、精神好,對學習有很大促進。
比爾蓋茨說過:“很多人喜歡拖延,他們對手頭的事情不是做不好,而是不去做,這是最大的惡習。”
磨蹭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壞習慣,得改。
造成磨蹭的原因是什么呢?
說到孩子為啥磨蹭,也不都是孩子的錯,孩子和家長都有責任,主要責任還是在家長。
孩子沒有時間觀念,如果告訴他幾點必須做完什么事,他可能理解不了。
孩子認知能力有限,認識不到磨蹭給自己帶來的影響和危害,我行我素。
孩子做的事情不感興趣,或者有畏難情緒,故意拖著不做。比如寫作業可能遇到難題,自己又不好意思說。
父母總是替孩子做事情,孩子依賴父母,習以為常。父母一旦放手太急,孩子就會不知所措。
家長經常催促孩子,并不會讓孩子變得快速起來。因為超限效應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孩子越催越慢。
如何防止或改善孩子的磨蹭問題呢?
孩子管理難度逐年增加,越早糾正孩子的磨蹭習慣越好。在小學前養成習慣至關重要,小學低年級出現苗頭及時糾正。
培養限時完成任務的習慣
上小學前,因為不是正常的義務教育,時間上沒有緊迫感,父母一般會允許孩子邊玩邊做,孩子一旦養成這個習慣,上小學后也很難改。
在幼兒園階段,就要培養孩子限時完成任務的習慣。給孩子準備一個沙漏或者番茄鐘,進行各項任務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讓孩子有一種緊迫感。上學后這種習慣會保留下來。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在小學前,父母認為孩子小,事事代勞。孩子上小學了,就認為孩子長大了,突然停止代勞,孩子的節奏跟不上父母的要求,父母就會埋怨孩子磨蹭。
為了避免上學后磨蹭,父母要提前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讓孩子做好自己的事,慢慢找到相應的節奏,逐步加快做事的速度。父母和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磨合,到上小學,磨蹭的問題就不會特別突出。
用積極的指令代替催促
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父母對孩子疼愛有加,有耐心等待孩子,等孩子上了小學,規則意識更強烈,父母對耐心被磨平,看到孩子磨蹭就會忍無可忍地催促,讓孩子難以適應父母180度的態度變化。
不管孩子在哪個階段,父母都要有耐心,少用“快點”“趕緊”這些詞,而是提前給孩子指令,告訴孩子在幾分鐘后需要干什么,讓孩子有個心理準備,孩子就能夠按部就班。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孩子做事磨蹭,父母卻總是對孩子的事積極響應,孩子感受不到磨蹭給別人帶來的煩惱,不如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讓孩子去體驗。
看過一個《拖拖拉拉國》的故事,講一個小女孩蘇小懶做事拖拖拉拉,被媽媽送去了拖拖拉拉國。
小女孩就如同我們的孩子一樣,起床、洗臉、吃早餐、收拾房間各種拖拉,送到拖拉國之后,發現那里的人做事都很拖拉,以為到了天堂。
可是連吃飯都要吃生土豆,她只好自己做熟了吃,被國王找去做御用大廚。各種辛苦可想而知,更可氣的是國王拖拉著不結算工資,小女孩無奈之下趕緊逃走。從此,也認識到了拖拉實在不是一個好行為。
當孩子要求我們做事的時候,我們也磨蹭著不做,看他是什么感受。他會體會到磨蹭給自己帶來的困擾,認識到磨蹭的危害。
孩子的拖拉磨蹭,會嚴重影響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家長要注意觀察孩子的磨蹭現象,找到磨蹭的原因,采用合適的方法,有針對性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