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今天我的咨詢室來了一位父親,向我咨詢孩子說臟話的問題。
恒恒是個5歲男孩,最近滿口臟話,比如:“sb”,“小兔崽子”,“傻x”,“去死吧”…
爸爸問他哪里學來的,他說班上男生。
爸爸聽見了就說他沒禮貌,叫他面壁思過,但這樣也沒效果,孩子依然說臟話,爸爸該怎么辦?
逗媽心理師解答
孩子爆粗口,你的第一反應是什么?
是自我懷疑教育太失敗?
是打罵,批評教育,還是坐視不管?
我們要理智地去了解下孩子說臟話的根本原因。
如果是3-5歲的孩子開始說臟話,那你的擔心多半是多余的。
因為孩子可能只是到了“詛咒敏感期”,而說臟話正是孩子正常的心理成長過程。
其實孩子說臟話沒那么可怕,我們先來看看孩子為什么會說臟話?
1、詛咒敏感期,是指兒童在學習語言的初期(一般在3歲-5歲左右)
在接觸到一些臟話或者帶有詛咒的話后,喜歡不分場合地使用,越是被制止就越喜歡使用,而一旦過了這個階段又恢復正常。
專家將兒童這個時期的語言習慣稱之為詛咒敏感期。
當孩子發現語言本身是有力量的,尤其是有些話能夠像利劍一樣刺傷別人時,就會使用強而有力的語言來試探、發展自己的力量,觀察別人的反應。
在孩子眼里“臟話”有更強的威力,因為孩子發現比起一般的詞語,臟話更能引起周圍人尤其是爸爸媽媽的關注。
成人反應越強烈,越是制止,孩子就越興奮就越想講。
這是必經的成長過程,過后會恢復正常。
2、不懂詞義,用詞不當
說臟話并非孩子真的學壞,事實上他們并不懂所有詞的意義,像“去死”、“SB”、“狗屁”等粗口詞。
孩子常常還沒搞清楚含義就講出來了,特別當他們發現這些話能引起你不尋常的反應,覺得更有趣,但心里并無惡意。
3、臟話來自周圍環境
孩子的模仿力很強,如果他們聽到周圍人說臟話又沒受到懲罰,他們會覺得這樣說話沒什么問題,就會常說。
所以周圍人一定要注意在孩子面前的言行舉止,別當著孩子面說臟話,使孩子學會了這些話。
4、臟話讓孩子釋放情緒
語言能力還未發展完善的孩子在氣憤委屈時說出臟話,可以釋放壓力,緩解神經繃緊的狀態。
不過,很多心理學者認為:說臟話是身體暴力的替代品,它可代替身體發泄出復雜情感,但也會從側面暴露一個人的情緒管理能力差。
3、4歲的孩子剛學會說話,當感到憤怒的時候,除了大喊大哭,最先想到的就是那些能讓父母暴跳如雷的臟話,比如大喊著“我打死你!”“你已經死了”等,他們想通過這種方式發泄情緒。
逗子媽媽育兒師方案:如何應對孩子說臟話?
第一、發現孩子說臟話后,打罵是最錯誤的糾正方式
父母們發現孩子出現這種行為,通常會特別激動,很多父母甚至會通過打罵孩子來糾正他們的說臟話行為,這是最錯誤的做法。
父母過激的反應,會讓孩子認識到語言的力量,讓他們更有成就感,更興奮。
他們會在父母不在場的情況下,更頻繁地使用這種暴力語言。
所以,靠打罵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
第二、態度上重視,行為上淡化
有些父母不會打罵孩子,但是他們會對孩子反復講這句話的危害性,并且會舉一反三提到更多的詞語,告訴孩子這些詞都是不可以說的。
父母們沒有意識到的是,他們反復提到的這些詞,會對孩子產生強化的作用。
對于孩子來說,最怕的不是被懲罰,而是不被看見。
如果說臟話可以讓父母看見自己,孩子就會通過這樣的行為獲益,從而這樣保持下去。
正確做法是冷處理、不回應,孩子會覺得沒意思便不再說。
如果孩子問媽媽:“為什么不理我”,媽媽可以告訴孩子:“這樣說話是不禮貌的,老師、小伙伴不喜歡聽,就不會理你了。”
當然,需要適當引導,給孩子建立規范的語言,告訴孩子不能這么說,可以怎么說,或者啟發孩子想一想,還可以怎樣表達比較好。
比如孩子說“打死你”,可以換成“我很生氣”或者“我不喜歡你這樣做”等等。
同時,利用給孩子講故事、看繪本的機會,讓孩子學會更多新鮮的規范詞匯,體會語言的魅力,讓孩子知道有些話讓人愉悅,而有些話讓人反感,并盡量引導孩子使用文明的語言來表達情緒。
當孩子逐漸用規范語言替代臟話后,要及時鼓勵和稱贊孩子的正確行為。
第三、凈化家庭環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是我們的一面鏡子。
你希望孩子變得文明禮貌,首先要樹立文明用語榜樣,別在孩子面前口無遮攔了!
有時候大人說話往往不經大腦思考,比如開車時會不自主地罵臟話……
在我們都不經意時,那些詞就被孩子學去了,還運用得很應景。
遇到這種情況,父母要敢于對孩子承認錯誤敢于做出表率,不要因為自己是家長,即便自己錯了也將錯就錯只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這對孩子是不好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