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孩子的拖拉磨蹭(孩子愛拖拉磨磨蹭蹭怎么辦)
家里有個“拖延癥”孩子是種什么體驗?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相信不少家長都深有體會!
起床催、吃飯催、
上學催、做作業催……
你急得直跳腳,
孩子卻不緊不慢,
真是要把家長們氣炸!
磨蹭幾乎是每個孩子的通病,
沒有不拖拉磨蹭的孩子,
只有治不好孩子拖拉磨蹭的家長!
育兒寶典送上七個小妙招!
妙招1:承擔后果
讓孩子親歷一次磨蹭的后果,吃過虧、受過教訓,他才能長記性。
秒招2:簡化任務
孩子很難消化太長太復雜的指令,將任務拆解,「一次只給予一個指令」可以讓孩子更集中精力完成一件事。
妙招3:制定計劃
和孩子共同制定計劃,按照計劃執行。只要好的習慣養成,很容易堅持下去。
妙招4:提升感統
感覺統合能力提升了,各種信息才能夠迅速準確送到大腦處理,身體各部位才能聽取大腦的指令做出快速反應。
妙招5:建立觀念
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讓抽象的時間,在孩子心里有具象的概念。慢慢地,做什么事用多長時間,孩子心里多少就會有數了。
妙招6:達成共識
做事前和孩子提前溝通,只有孩子心里有數了,才最容易找到節奏。
妙招7:語言強化
當孩子完成任務后,積極地給予孩子鼓勵,建立孩子對自己做事情的信心。
孩子為什么磨蹭、拖延?
我們來盤點一下原因。
1、與孩子的氣質類型有關
心理學家托馬斯曾做過研究,
得出結論:
孩子在出生后幾周,
氣質上就表現出明顯的個體差異,
這些差異與教養方式無關。
有的孩子天生就是慢性子,
比別的孩子動作緩慢,
這是孩子的生命特質。
2、與孩子大腦額葉部分發育發展水平相關
孩子12歲之前大腦額葉沒有發展好,
神經的抑制功能不強。
家長告訴孩子別磨蹭,
孩子根本做不到那個“別”,
因為他無法抑制。
3、感覺統合能力不足
孩子的感覺統合能力不足,
他的精細動作發展、
肌肉耐力和運動企劃能力
不足以讓他很快地完成任務。
4、過于依賴父母
家長們反思生活中,
是不是常常一邊批評孩子,
一邊又幫孩子把所有事都干了。
長此以往,
孩子失去了鍛煉的機會,
做事能力做弱,
依賴能力變強,形成惡性循環。
5、時間概念模糊
孩子3歲左右才開始發展時間觀念,
大部分的孩子,
6歲對具體時間還并沒有什么感覺,
一直到8歲以后,
才會慢慢有一點時間概念。
他們不知道自己什么時間該干什么,
也不覺得磨蹭有什么不好,
所以一味地按照自己的節奏來。
6、家長與孩子的標準不一致
有時大人覺得很簡單的事情,
但以孩子目前的能力來講,
他很難預先判斷和快速完成。
面對拖延、磨蹭的孩子,
家長先別急!
這幾個方法,幫您對付“拖延癥”孩子!
方法一: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買單
家長可以讓孩子承擔磨蹭的“后果”,
哪怕自己感到很焦慮也不要替他完成,
還可以跟孩子表達你的焦慮,
通過親身經歷,
他才能從根本上認識到問題。
方法二:對任務進行拆解、細化
比起不停地催促孩子,
更好的解決辦法是
給孩子一個積極的、有目的性的指令,
讓孩子知道可以怎么做。
堅持這樣做,
可以教會孩子學會時間管理,
明確優先順序。
方法三:和孩子一起制定計劃
研究表明:
0-6歲是孩子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期。
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清單,
讓孩子對今天的事情可視化。
孩子每完成一件,
可以獎勵一顆小星星,
讓他們有小小的成就感。
方法四:提升孩子的感統能力
培養他精細動作發展、肌肉耐力
和運動企劃能力,
隨著感覺統合能力的提升,
磨蹭的情況會逐漸好轉。
方法五:建立孩子的時間觀念
家長可以采取用秒表計時的方式,
幫助孩子建立時間觀念。
慢慢地孩子就會知道,
5分鐘是很短的,
30分鐘比較長,
就能夠更好地調節自己的節奏。
方法六:和孩子達成共識
在任務開始之前,
就和孩子商量好這個事情該如何去完成,
和孩子達成一致。
在他完成的過程中,
如果沒有做到該怎么辦,
如果做到了可以有什么獎勵。
方法七:表揚、鼓勵孩子
孩子在指定時間內完成任務后,
家長要有語言強化,
盡量跟孩子的品質聯系上。
為了不讓我們失望、得到我們的表揚,
孩子也會盡力把事情做得又快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