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怎么和叛逆孩子溝通技巧(喜歡爭辯的孩子如何引導)
關于孩子叛逆不聽話,相信每一位家長都有說不完的話,”每次吃飯的時候都要看電視,不給看電視就不吃飯”,”只要去超市必定要買糖,不給買就賴著不走,甚至在地上打滾“,”讓他不要做的事他偏偏去做,可是提醒他應該做的事卻又總是遺忘”……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家長們你一言我一語地開始數落起孩子的種種叛逆行為,他們嘗試了各種方法想要去改變孩子,但是無論是苦口婆心的勸說,還是動用棍棒教育打罵,孩子依然我行我素,甚至會變本加厲,讓家長無可奈何。
為什么孩子會叛逆?
1、開啟了自動忽略模式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把親子間的這一現象稱之為自動忽視。
當孩子在2~3歲進入了人生的第1個叛逆期時,因為他們萌發出了自我意識,所以不會像以前一樣處處聽父母的話,很多時候都會用第一人稱的方式對父母做出最初的反抗。
7~9歲是孩子的第2個叛逆期,這時孩子的自我意識越來越明顯,所以他們在很多時候都會和父母頂嘴。
這當然不是故意和父母作對,而是意味著孩子的人格進一步獨立成熟,是孩子成長期的一種正常反應。
12歲之后孩子進入了第3個叛逆期,也就是最讓父母頭疼的青春叛逆期。
這時孩子對自由的要求非常高,但是父母卻又習慣性地處處局限孩子,這必然導致雙方之間的分歧越來越嚴重,從而讓孩子越來越叛逆。
2、親子溝通出現問題
孩子之所以會叛逆,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的需求沒有被父母滿足,甚至沒有被父母看見。
現在太多的父母總是剝奪孩子表達的權利,他們不愿意傾聽孩子的心聲,卻總是不斷的向孩子灌輸他們自己對孩子的要求。
當父母一遍又一遍的表達自己的情緒時,孩子變會麻木,自然也就不會太在意。
父母要學會尊重孩子,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當孩子有負面情緒時,給孩子發泄的空間和自由。
等到孩子心平氣和時再和他們溝通,這樣才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溝通變得真正有效。
父母不妨試試運用五指大法和孩子有效溝通
著名芬蘭心理學家本·富爾曼創建的“五指規則”出自于他的得意之作《孩子,請把你的耳朵轉過來》,通過五根手指代表的不同含義,幫助家長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
1、大拇指代表接觸
父母不能帶著情緒和孩子溝通,而是要在心平氣和的情況下讓孩子對自己的話感興趣,愿意傾聽自己的講話。
通過目光或者肢體語言,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關注,這樣孩子才能夠把更多的注意力轉移到父母身上,轉移到父母所說的話上。
這個時候父母就應該及時發表自己的觀點,一定要做到言簡意賅,讓孩子能夠瞬間抓住重點。
這樣孩子才知道父母表達的意思,才知道他們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對。當然,這并不是批評孩子,而是要讓孩子對自己的情緒感染,從而愿意真正改變。
2、食指代表要求
父母總是會習慣性的給孩子提出很多要求,但是提出的方式卻很難達到他們的初衷。
因為父母總是習慣性的用不字開頭,要求孩子不能做這不能做那,但其實這樣的溝通方式很容易讓孩子忽略不字,反而更容易對不字后面的內容加深印象,從而做出錯誤的行為。
這時家長應該明確地提出自己的要求,不是告訴孩子不能做什么,而是告訴孩子應該做什么,應該怎么去做。
這樣孩子才會有直觀的認知,才能夠按照父母的要求盡量地做到更好。
3、中指代表解釋
父母應該耐心地告訴孩子他們為什么會對孩子提出相關的要求,是因為這些要求對孩子是切身有利的,能夠讓孩子看到顯而易見的好處。
當然對于年幼的孩子,父母的解釋要盡量具體化,避免太過空洞。
讓孩子知道有父母的要求會帶來哪些正面效果,孩子自然就會愿意去配合父母,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真正的從中受益。
4、無名指代表鼓勵
父母應該盡可能地給予孩子多多的鼓勵,因為孩子最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可,父母的支持和鼓勵能夠讓孩子更有前進的動力。
當然鼓勵也是有講究的,如果只是單純地表揚孩子你真好,你真棒,那么很容易讓孩子產生驕傲的心理。
父母更應該多的是鼓勵孩子的過程而不是結果,這樣才能讓孩子知道他們的努力是被看見的,從而會更加努力地去進步,最大程度的發揮自己的潛力。
5、小拇指代表約定
父母可以和孩子做一個約定,這樣對孩子更有激勵的作用。當然約定的內容并不是父母一方就能夠決定,而是要讓孩子也參與其中。
這會讓孩子有被尊重的感覺,從而自然就會遵守約定,最終通過約定讓自己更好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