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人网av,国产经品一区二区,中文字幕21页在线看,国产免费区一区二区三视频免费

父母的觀念是孩子的起跑線(父母說話的語氣決定孩子的情商)

父母的觀念是孩子的起跑線(父母說話的語氣決定孩子的情商)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 前言
  • 父母的語言決定孩子的未來
  • 語言對孩子大腦的塑造
  • 優化孩子大腦3T+1T原則
  • 結語

前言

召吾全民共享,從共享知識開始!大家好,我是召吾大叔,我們今天要講的這本書叫作《父母的語言》。

這是一本送給父母的語言教育啟蒙書,作者是美國的達娜·薩斯金德,她是芝加哥大學的兒科教授,也是白宮“結束成績差距”倡議的發起人之一,這本書是她30年的科學研究結晶,在美國學術界和教育界引起巨大反響,被5000本學術期刊轉載。

這本書的英文名字叫作Thirty Million Words,3000萬個詞,因為作者和其它很多科學家一起研究發現:不同家庭的孩子,在三歲以前聽到的詞匯的差距量達到3000萬字之多,這些詞匯量對嬰幼兒大腦的發育是至關重要的。

我們中國很多家長就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是每個家長對起跑線的時間定義是不同的。通常我們看到孩子和別人有差距的時候,孩子可能已經上小學、初中、高中、甚至大學,但是很多小孩在剛上幼兒園的時候,甚至在蹣跚學步的時候就已經表現出明顯的差距,這些差距怎么來的呢,就是父母語言的不同。

01

父母的語言決定孩子的未來

作者本來是一名醫生,專門給那些聽力有障礙的孩子做人工耳蝸,手術結果的差異引起了作者對父母語言的持續關注和深入研究。

手術引發的思考

如果一個孩子以前從來沒有聽到過聲音,在他植入人工耳蝸的那一天才開始聽到聲音,那么這一天就是他的聽覺生日。

一位叫扎克的小孩在8個月的時候度過了他的聽覺生日,另一位叫米歇爾的小孩在7個多月的時候度過了她的聽覺生日。過了幾年作者去觀察這兩個小孩,發現扎克上的是一所公立學校,他跟正常的孩子一樣學習,閱讀水平達到了正常的三年級水平,說話和其他的孩子幾乎沒有差別,性格活潑開朗,甚至可以跟人開玩笑,活得非常健康;但是歇爾卻上了殘疾人學校,而且語言也學的非常的緩慢,只會比劃簡單的手語,說一點點話,很多詞匯都不會,閱讀能力僅達到幼兒園水平。

這個現象引發了作者的思考:這兩個小孩都是先天性的耳聾,手術都是自己做的,人工耳蝸是一樣的,用的都是高端的儀器,手術都很成功,但是怎么可能有這么大的差距呢?

作者就到兩個小孩家里去仔細觀察,很快就找到差異。扎克獲得了聽力以后,他的爸爸媽媽哥哥姐姐每天就在不斷地跟她說話,他的語言接受能力和表達能力就越來越強,老師和同學也愿意和他說話;但是米歇爾獲得聽力以后,家里沒有人刻意的跟她多講話,她的語言接受能力和表達能力就越來越差,老師和孩子也逐漸忽略她。

兩個起點差不多的孩子,由于家人和他們說話的數量的不同,造成了截然不同的結果。

父母語言的差距

這個發現讓作者深受觸動,也激發了她深入研究的興趣。她去翻閱很多的資料,后來發現貝蒂·哈特和托德·里斯利兩位科學家已經做過相關的研究。他們監測了55個家庭家人和孩子之間的互動,得到一組驚人的數據:1到3歲的孩子,平均每小時聽到的詞匯,腦力勞動者家庭是487個,工人階級的家庭是301個,接受福利救濟的家庭是178個;3歲孩子累計聽到的詞匯,腦力勞動者家庭是4500萬個,接受福利救濟家庭是1300萬個,相差了整整3200萬。這3200萬詞匯量是累積量,包括那些重復的詞。

另外,這次研究還發現一個現象,社會經濟地位高的家庭很少訓斥孩子,積極、肯定的詞匯比較多,例如“你真棒,我為你感到驕傲”;社會經濟地位低的家庭對孩子說禁忌詞和負面詞比較多,例如“你錯了、你真差勁”等等。

我們看一下具體的數字:在一年之內孩子聽到的詞匯,腦力勞動者家庭肯定詞匯166000個,禁忌詞匯26000個,6.3比1;工人家庭肯定詞匯62000個,禁忌詞匯36000個,1.7比1;接受福利救濟的家庭肯定詞匯只有26000個,禁忌詞匯是57000個,1比2。

父母語言對孩子的影響

我們通常會認為,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對孩子的學習能力起著決定性作用,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家庭熱衷于給孩子買學區房,上課外輔導班等等。作者經過長期的調查研究和數據收集之后,發現了早期的語言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決定性影響,父母對孩子說多少話,說什么樣的話比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更重要。

人類大腦掌握思考和學習的區域在9個月以后已經開始發揮作用。無論什么樣的出身,每個孩子都有著無限的潛力可以被開發。如果錯過對孩子早期語言能力的培養,孩子潛力的開發程度會被早期語言環境中的3000多萬個詞匯量拉開差距,會造成孩子以后在學業上和他人的差距。

研究發現,3歲孩子掌握的詞匯量,腦力勞動者家庭的孩子是1116個,接受福利救濟家庭是525個單詞,只有一半。

除了詞匯數量之外,詞匯的質量對孩子也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有一種說法叫做“孩子是父母的復印件,兒童的語言當中平均95%的詞匯和父母是一樣的。所以,如果你覺得你的孩子說話難聽,先要反思一下你自己說話好不好聽。如果你每天跟孩子說話都不耐煩、粗魯、甚至飆臟話,就不要指望孩子說話溫文爾雅,講禮貌。

總結一下,父母的語言會影響到孩子的詞匯量、語言處理能力、學習能力、成長的潛力。 所以我們應該在孩子一出生的時候就知道怎么樣做一個好的父母,陪孩子多說話,說好話,語言既要豐富,還要充滿正能量。

02

語言對孩子大腦的塑造

作者從五個方面來解釋,為什么父母的語言有這么大的能量?

構建腦回路

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就有一千億條神經元潛能,能轉化成不同的潛力。但是,這些神經元需要關鍵性的類神經連接,通過加強或削弱這些連接,大腦的結構可以發生改變,這就是神經的可塑性。

研究表明,我們的大腦很早就被所處的環境塑造完成了。

每個人從出生到三歲左右,大腦每一秒都會產生上千條額外的類神經連接。如果這些類神經連接都要長期保留,大腦將不堪重負,所以我們的大腦會通過一個叫作“突觸削減”的過程,來淘汰較弱或不經常使用的部分。連接一旦斷開,就很難再重新連接。

有的孩子生下來眼睛就有白內障,發現得早,把白內障摘掉,孩子的視力沒什么影響;發現太晚,摘掉也沒用,因為視神經長期不用,大腦判斷它沒用,就把這段連接斷掉了。

如果我們小時候不學習,長大了想要學習就很困難。

嬰幼兒時期是神經可塑的鼎盛期,最好的體現就是孩子早期對語言的學習。所以父母對孩子說的詞匯量和對孩子說話的方式是決定孩子特定神經元回路的必要刺激因素,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先天潛能的發揮。

父母的語言還會對孩子的數學能力、空間推理、成長型思維、自身行為約束和道德品質等諸多方面產生深遠的影響,所以我們要知道孩子在小時候,父母的語言是多么的珍貴。

培養數學和空間能力

蘇珊·萊文教授對44名14~30個月大的幼兒進行了追蹤研究。有關數學的詞匯,有的孩子只聽到了4個,而有些則聽到了超過250個,一年的累計差距達到10萬。在隨后的數學能力測試中,聽到更多數學詞匯的孩子表現出壓倒性的優勢。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蘇珊·萊文教授開展的另一項空間技能評估中,聽到更多空間詞匯的孩子在測試中顯露出明顯優勢。

通過語言,大腦超凡的能力能將其轉化成比語言實際所傳遞的意義更廣泛且更復雜的理解力和其他能力,幫助孩子打下日后學習的基礎。

很慶幸,中國人的數學能力已經保持了幾千年的優勢。中國的小朋友基本上一生下來就會聽到數字相關的詞匯,上幼兒園之前就會數數。其它很多國家尤其是美國的小孩,小時候很少聽到數字相關的詞匯,所以數學能力真的很差,而且長大了也很難提高。

一個很有意思的案例叫做“愛德熊三分之一磅漢堡”。愛德熊是美國的一個快餐連鎖店,有一次做了一個促銷活動,就是價格不變,漢堡的重量從四分之一磅提高到三分之一磅,就是加量不加價。后來發現發現銷量沒有增長,因為好多美國人認為四比三大,所以四分之一比三分之一大,這是降量不降價。

召吾大叔有一次和新加坡人、愛爾蘭人、印度人、瑞士人一起玩密室逃脫,老外的那一組有一個密碼鎖怎么都破解不了。后來我就感到奇怪,四位數的密碼鎖有這么難么,我就去看了一下線索,很快就把鎖打開了。老外就圍過來問我怎么破解的,一直到后來上班了,還有老外同事跑來問我。我才發現,老外的數學真的差,不會心算,列個算式都很困難。包括新加坡的華人,數學都比我們差一大截,他們小時候受到的數字相關的詞匯比我們少很多。

其實孩子不必接受刻意的訓練,父母單純地多講一些數學詞匯就可以提高孩子數學能力。作者也在呼吁美國人應該向中國人一樣早點學數學,早點建立數學邏輯。

但是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都有一個普遍的問題值得家長深思,就是家長普遍注重培養男孩的數學能力,忽視女孩的數學能力。

有一項研究發現,女孩接受的數學相關的語言只是男孩的一半;家長容易高估男孩的數學能力,低估女孩的數學能力;家長更傾向于讓男孩參加數學活動,從而增加了男孩在數學上的參與度和興趣,對女孩數學能力的偏見,則阻礙了女孩數學潛力的發展。

結果就是世界上知名的數學家都是以男性為主。但事實上,如果我們能夠給女孩同樣的語言環境,讓她們也盡早建立各種數字的概念,女孩子一樣可以把數學學得很好。

培養成長型思維

我們之前講過一本書叫做《終身成長》,主要就是研究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相信能力可以通過努力得到提高,挫折和挑戰也能幫助孩子保持積極向上的態度。

父母的語言是培養孩子成長型思維的一個重要工具,有兩個層次。

首先,家長不要吝嗇對孩子的稱贊。

有些父母就喜歡挑孩子的毛病,語言充滿譏諷、訓斥,忽視孩子的努力和進步,語言充滿負能量。這些家長的語言和作者研究的那些在美國領救濟金的家庭差不多。

家長要善于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多稱贊孩子,給他更多正能量。

然后,家長要學會如何稱贊孩子,要稱贊孩子努力的過程,而不僅僅夸獎孩子的能力,我們關注的是孩子的成長,而不是他的天賦。

研究表明,父母在孩子14個月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稱贊風格,孩子在三歲之前經常受到基于過程稱贊,就更容易具備成長型思維模式。

《終身成長》的作者羅爾·德韋克教授做過一項研究:簡單的一句對過程的稱贊,就能夠激發孩子積極應對挑戰的欲望。

她找了128名五年級的學生,先做一道很難的題目,然后分成兩組,給第一組的學生“聰明”的稱贊,給另一組學生“努力”的稱贊,然后繼續做題,結果第一組只有35%的學生選擇挑戰難度更高的題目,但第二組有92%的學生選擇挑戰更高難度題目。

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成為谷愛凌,如果你經常對孩子說 “你真棒、你真有天賦”,這個孩子很容易就變成一個固定型思維的人,因為他太希望得到來自天賦方面的肯定。

培養自控力

說到自控力,很多人就會聯想到斯坦福大學在50多年前做的一個棉花糖實驗。

給一群孩子每人一個棉花糖,如果5分鐘忍著不吃,就可以再獎勵一個。結果就有人等不及先吃了,有的就可以忍到5分鐘以后再吃,然后可以多拿一個。這些孩子30年以后的成就出現顯著差別,忍住不吃的那些孩子普遍比那些忍不住的孩子更成功。

培養自控力就是要延遲滿足感,不該干的事要忍著,不能隨心所欲。很多激情犯罪的人都是無法延遲滿足感,想到哪里干到哪里,最后釀成悲劇。我們很難找到自控力差的人能夠取得大的成就。

自控力對孩子很重要,那么怎么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呢?

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孩子自控力的發展依靠的是照顧他們的人,而語言技能扮演著重要角色。

研究發現,即使孩子還處于不理解語言內容的嬰兒期的時候,父母的語言也能夠幫助孩子變得獨立。當父母鼓勵孩子控制自己的行為、向孩子解釋規則、教育孩子不要感情用事,孩子的自控力就會得到提升。

對父母的建議,我們可以歸納為2要1不要。

1,父母要用“建議提示型”的語言管教孩子。

要培養孩子的自控力,需要引導孩子作出自己的選擇,讓他自己嘗試著去控制自己的人生。這時候,他的自控力才能不斷地增長。

舉個例子:和孩子搭積木的時候,積木可能容易倒掉,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如果這樣搭就可以不倒。孩子可能不會馬上接受你的建議,繼續按照他的思路搭,然后又倒了,最后他可能會按照你建議的方法去搭,但這是他自己的決定,不是你逼他做的。

2,父母要用“因果思維”的方式與孩子對話。

因果思維讓孩子明白,每個行為的發出都源自一個理性的目的,促使孩子去探究事情的起因和影響以及后果。

具備因果思維的孩子能夠理解,人們應該在對的時間用對的方法做事情。也許孩子不能立馬和父母達成共識,但因果思維會慢慢滲入孩子的腦中,在未來能夠無需任何人的提醒,就可以對不當的行為舉止說“不”。

例如:很多小孩喜歡往高處爬,家長就要告訴孩子,爬到高的地方容易摔下來,頭摔破了要去醫院打針。然后可以告訴孩子,如果想要拿放在高處的東西,可以找大人幫忙。

或者在孩子做了錯誤的行為導致不良后果的時候,要告訴孩子因果聯系。

3,父母不要用“命令型”語言,比如訓斥、要求等。

命令型的語言會讓孩子的自控力不斷下降,因為他不需要思考,也不懂得規則,反正你說做我就做,你說不做,我就不做,孩子就不會去探索邊界、不會去理解規則、不會去嘗試自己掌控這件事。

建立道德觀

“好人有好報”是有科學依據的,《沃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成功課》的作者研究發現:善良、奉獻且不求回報的人不僅僅會獲得至善的贊美,他們的事業也會蒸蒸日上。

父母正確的語言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道德品質。父母要區分動詞和名詞的差別,動詞指向行為,名詞指向人,不同的情形要用不同的語言。

1,父母希望孩子幫忙的時候,盡量用名詞,不要用動詞。

我們很多家長習慣對孩子說:媽媽要打掃你的房間,快來幫忙吧!你會發現孩子通常都不愿意幫忙。你可以說:媽媽要打掃你的房間,你愿不愿意做媽媽的小幫手?孩子就更愿意幫忙。

2,父母希望孩子不要干壞事的時候,盡量用名詞,不要用動詞。

例如父母對孩子說:你不要騙人啊!孩子通常都聽不進去,但是如果你說:你不要成為一個騙子!孩子往往能夠認識的這個事的嚴重性,容易接受這些道德的觀念,就不去騙人了。

3,孩子已經做錯的事,盡量用動詞,不要用名詞。

如果孩子已經騙人了,你就不要說:你這個騙子!會影響到孩子的人格,可能讓孩子產生消極的感受。你可以陳述事實:你在這件事上撒了謊!要幫助孩子明白自己的是善良的,只是犯了一個可以挽救的錯誤。

以上幾種情況不僅僅是理論層面的,作者和其它學者做過相關研究,驗證了不同語言在不同情形下的顯著差異。

03

優化孩子大腦的3T+1T原則

講到這里,相信大家都能夠理解父母的語言為什么對孩子產生這么大的影響。

那么父母怎么才能構建良好的語言環境呢?

作者和她的團隊研究出了一套既科學又容易操作的親子溝通方式:3T+1T原則,3T是父母要做的:共情關注(Tune in)、充分交流(Talk more)和輪流談話(Take turns),1T是數字時代不要做的:關掉它(Turn it off)

第一個T

共情關注

父母用語言開發孩子大腦的第一步,是需要以共情關注的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再用兒向語言給予孩子回應。

共情關注,就是要有意識地觀察孩子在關注什么,然后你要加入孩子,關注他所關注的東西。換句話說,孩子關注什么,父母就關注什么。

共情關注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孩子的興趣點,一個是孩子的訴求。

· 孩子的興趣點

首先我們講興趣點。

孩子不像成年人一樣有責任感,只愿意關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如果強迫孩子做討厭的事,就引發孩子強烈的認知失調,結果會適得其反。

我們在教孩子認字的時候,就希望孩子老老實實地坐在那里,跟著我們的節奏來學,但孩子往往坐不住,他看到旁邊有積木就要跑去玩積木。

小時候我們老師常說的一個詞就是“心猿意馬”,就是注意力不集中,缺乏正念。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延遲滿足感,要去除執念,順著孩子的興趣點去改變自己的關注點。看他是想搭積木,還是想把積木拿在手里,先幫他把此刻想做的事做了,然后再去學認字。

如果你強迫他認字,他就一直想著那個積木,根本沒心思學習,最后事倍功半,還很不開心。

要做到共情關注是很不容易的,如果能堅持下去,把孩子的學習興趣培養起來,孩子后面的成長就很省心。

召吾大叔還有個小技巧供大家參考。

我們在講《福格行為模型》的時候,講過行為發生的三要素,動機、能力、觸發,教孩子學習的時候,盡量屏蔽觸發要素,不要邊放電視邊學習,學習的時候旁邊不要放著一大堆玩具等等,讓孩子遠離這些吸引他注意力的東西。

· 孩子的訴求

孩子的訴求也應該受到父母的關注。

孩子的表達能力比較弱,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孩子的行為,確認他的訴求。比如說孩子突然哭了起來,我們要關心孩子,是受傷了、被嚇到了、肚子餓了,或者要媽媽抱。

有大量的研究報告表明,如果小孩在哭鬧的時候被晾在一邊,他的大腦就會遭受負面影響,導致學習能力變弱、情緒管理能力和自控力變差,無法信任他人等等,嚴重的還能引發成長過程中其他的健康隱患。

我們講過約翰·華生的“哭聲免疫法”,100年前的理論,禍害美國40年,希望中國的父母不要再被毒害了。

需要注意的是,共情關注也需要選擇時機

如果是興趣點,要等到時機成熟后再去回應孩子,如果在孩子不需要你參與的時候你強行加入,那你是在搞破壞,分散他的注意力;如果是訴求,家長要及時回應孩子,不要讓他哭了半天發現還沒人理他。

共情關注以后,我們要用兒向語言和孩子溝通。

兒向語言就是嬰幼兒能夠聽得懂的語言,語言的內容、語調、語速要適應兒童的語言能力和認識能力。

小孩子喜歡疊加詞,有韻律感、比較好聽。比方說開車車,吃飯飯,睡覺覺等等,小孩子聽得懂也喜歡學著說。

研究表明,如果11-14個月大的嬰兒一直在接受兒向語言,在他們兩歲的時候掌握的詞匯比接受成人語言的嬰兒多兩倍。

只有先吸引嬰兒的耳朵,才能讓他關注說話的內容。

第二個T

充分交流

我們前面講過,不同家庭的孩子,在三歲以前聽到的詞匯的差距量達到3000萬字之多。

但是僅僅數量達標還不夠,例如你對孩子說了無數次的“笨蛋、閉嘴”,對孩子反而是一種傷害。

父母的語言要豐富、多元、充滿正能量。如果父母讓孩子接觸到廣泛的肯定性的詞匯,孩子的語言水平會逐漸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作者認為以下四個方法能讓父母大量增加孩子的詞匯輸入量,大家可以循序漸進地練習一下。

· 描述日常活動

這個方法就是把孩子正在做的事,家長正在做的事,孩子看到的東西描述出來。

孩子對周圍的事物感到陌生,就像一張白紙,他一旦聽到一個詞,就很容易記住。所以父母把孩子做的事看到的東西馬上告訴他,一方面能夠拓展孩子的詞匯量,還能讓孩子明確這個詞和現實之間的聯系。

他摸到沙發,你告訴他:這是沙發,沙發可以坐;吃飯的時候告訴他:這是碗碗,這是勺勺,這是肉肉;你做飯的時候可以告訴他:媽媽做飯飯給寶寶吃。

只要孩子沒睡覺,父母都有機會和孩子進行交流。

我們在第四個T會講到不要把孩子扔給電視、電腦、手機,因為孩子大腦的神經元連接就不發達,沒辦法把里面的東西和現實聯系起來。

· 少用代詞

具體的稱謂對孩子的詞匯意識和認知的理解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所以家長自己要少用代詞,同時要幫助孩子少用代詞。

有一個現象叫做知識的詛咒,就是你心里很清楚,你以為你講出來別人也會懂,事實上別人可能壓根不知道你在說什么。

當你對別人說“去那里把那個拿過來”,你心里知道那里是哪里,那個是哪個,但是聽到這個話的人就會很困惑,包括大人,小孩就更懵了。

所以我們要提供具體的信息,比如說:去玩具房把我們剛才玩的皮球拿過來,孩子就更容易聽得懂。

孩子自己在不知道一個東西叫什么名字的時候,也喜歡用代詞:我想要這個,我想玩那個。家長這時候可以告訴孩子:這個是皮球,你想要皮球嗎?那個是小汽車,你想玩小汽車嗎?

少用代詞有利于孩子接觸并聽懂更多的詞匯,他理解詞義的能力就越強,使用時也更加得心應手。

· 訓練“脫離語境”的語言

孩子小的時候,家長可以描述當下發生的事情,孩子稍微大一點,就可以用語言來描述當下沒看見或者沒體驗過的事物,這就是 “脫離語境”的語言,可以是回憶,也可以是想象。

父母可以使用雙方都熟悉的詞語進行“脫離語境”的語言訓練。

比如和孩子聊一聊之前做過的某一件事,孩子以前玩過的玩具,問問孩子明天想吃什么等等。孩子會根據自身的詞匯水平回憶和想象這些現在看不到的東西,鍛煉自己的高級思維、信息處理能力和回應能力,這是孩子智力提升的一個重要標志,對孩子的大腦發育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 擴句

擴句就把語言內容進行拓展,把一個詞擴展成一句話,一個短句擴展成一個長句,以拓展的方式來幫助孩子完整地表達他們的想法,在他們現有的詞匯水平上進行更復雜、更深層次的對話。

我們前面講兒向語言的時候提到,小孩子喜歡疊加詞,因為他表達能力還不發達,簡單的詞就更容易說出來。

比如說,孩子想要抱,通常會張開雙手說:抱抱,抱抱。這個時候父母就可以回復孩子:寶寶想讓爸爸抱,是不是累了?訓練幾次之后,孩子就會說:寶寶累了,請爸爸抱一抱。

孩子肚子餓了,會說:飯飯、飯飯。父母可以回復孩子:寶寶肚子餓了,想吃飯飯。

如果你希望孩子能說出有邏輯、結構復雜的句子,他首先必須經常聽到這樣的語言。

第三個T

輪流談話

輪流談話是親子交流的黃金準則,也是3T原則中最重要的一環,對于開發兒童的大腦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家長和孩子談話的時候,如果孩子只是聽,他的大腦就不夠活躍,要讓孩子學會自己說,才能更好地鍛煉自己的語言和思維能力。

家長和孩子輪流談話的時候,要注意兩個問題。

1,耐心地等待孩子的呼應,認真對待孩子的回應。

我們在《正面管教》那本書里面講過,很多家長利用自己的身份欺負孩子,總想贏了孩子,而不是贏得孩子。

在家長和孩子交流的時候,家長身份的優越感也會讓家長習慣性地對孩子說教,瘋狂輸出,希望自己說什么孩子聽什么,不接受反駁,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愿意和家長交流,到最后無話可說。

還有些家長缺乏耐心,孩子小的時候會說一些父母聽不懂的話,可能是孩子自創的,也可能是由于發音不完整,父母可能就直接忽略孩子的回應。

家長的這些回應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長。我們愛孩子,就要尊重孩子,認真對待孩子的回應,孩子信息表達不清晰,我們要多給孩子一些時間,幫助他們學習、進步。

2,多問開放式的問題。

很多家長習慣性地問一些封閉性的問題,雖然封閉性的問題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有一定的作用,例如問他這個球是什么顏色,那個車車是什么車車,可以幫助孩子記住這些詞,但是久而久之,孩子會停止探索,因為封閉性的問題的答案相對固定,不需要太多思考。

家長要充分調動孩子的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就要多問開放式的問題,開放式的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孩子的思維很活躍,完全可以在思維的世界里天馬行空,獨立思考,最終逐漸地學會解決問題,表達自己的想法。

數字時代的T

關掉它

前面3個T是告訴大家要做什么,第4個T是告訴大家不要做什么。

電子產品,包括電視、電腦、手機和游戲機等,正在搶占人們的注意力,孩子更容易上癮。但是電子產品無法替代父母給予孩子的互動和回應,因為它們都不符合3T原則,他不會對孩子共情關注,也不能與孩子進行交流,更不能和孩子輪流談話。

蘋果的產品風靡全球,但是喬布斯就不讓他的孩子用這些電子產品。

我們很多家長都能理解電子產品上癮不利于孩子的成長,但是到底有什么危害呢?

美國的庫爾博士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找了一群9個月大的嬰兒來聽漢語普通話,一半的嬰兒聽的是真人版,另一半聽的是錄音或視頻。

經過12次實驗后,就發現聽到真人版的嬰兒都能辨別出漢語普通話的語音,聽錄音的那些嬰兒就毫無反應。他們還讓嬰兒跟著真人和視頻學習一些動作,結果證明只有觀看真人版的孩子才能輕易模仿那些動作。

美國兒科協會也認為,不能讓兩歲以下的孩子用電子產品,兩歲以后的孩子才能在監管下每天使用一定時間的電子產品。

對于孩子來說,與父母進行語言上的互動是學習過程中的關鍵要素,有利于開發孩子的大腦。

結語

父母大量的焦慮來自對孩子的教育,而且多數的焦慮缺少解決方案,因為父母關注的都是外界因素,而這些外界因素往往很難改變。

比如說教育資源不均衡,這不是中國特有的,而是全球性的問題,美國比我們更嚴重。小城市比不過大城市,大城市比不過一線城市,一線城市的不同學校差距也很大,這個問題我們也解決不了。不是每個家庭都有錢為孩子買學區房,有錢也不一定買到學區房。經濟條件可能對孩子的成長有幫助,但是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大。

教育也是一種投資,買學區房帶來的收益可能僅僅體現在房價上,孩子的成長并不一定和學區房有直接的聯系。

每一個國家都很重視我們國家的資源,例如森林資源、石油資源、煤炭資源、水、電、氣等等,家長也很重視各種教育資源,報培訓班,買學區房,但實際上,我們有一種非常重要的、免費的教育資源被我們自己忽略了,就是父母的語言。

你的嘴就在你自己身上,對孩子說多少話,怎么說,說什么,是你自己的選擇,但是,你要認識到你的語言對孩子的成長有多么重要。

當你抱怨孩子自控力不夠的時候,當你抱怨孩子缺乏成長型思維的時候,當你抱怨孩子三觀不正的時候,需要反思一下你自己有沒有用3T原則和孩子溝通。

非洲一位女作家丹比薩·莫約講過一句話: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同樣的道理,學會3T原則最好的時間是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其次是現在。

希望各位父母能夠發揮語言的強大力量,幫助孩子消除成績差距,發掘他的潛力,迎接他們精彩的人生,這絕對是一個無本萬利的買賣。

這本書就分享到這里,如果您對這本書感興趣,請轉發給您關心的人,您的舉手之勞,可能改變TA的一生!

一本好書往往濃縮了作者一生的心血,讀書是通往成功的捷徑。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內容,可以自行購買本書進行深度閱讀。謝謝大家收看!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 請發送郵件至89291810@qq.com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
(0)
上一篇 2022年9月26日 下午5:26
下一篇 2022年9月27日 上午8:50

相關推薦

  • 如何提高孩子的溝通表達能力(怎么加強孩子的溝通能力)

    如何提高孩子的溝通表達能力(怎么加強孩子的溝通能力) 溝通能力對一個人來說至關重要,不管是與熟悉的人還是陌生人,如果能夠有清晰的表達能力,在各種環境中不僅能夠很快適應,而且還有助于…

    親子關系 2022年7月9日
  • 高情商親子溝通心得怎么寫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同樣的一句話,說什么,怎么說,用什么語氣來說,對方感受到的是不一樣的信息。很多父母,和別人說話時都能和和氣氣的,唯獨在和自己的孩子溝通的時…

    2022年5月18日
  • 孩子不聽話怎么辦(七八歲的孩子為什么不聽話)

    有句俗語說:“七歲八歲討人嫌,惹得小狗不待見”。 在很多人印象里,孩子的叛逆期是在12-18歲。事實上,孩子的成長一般會經歷3個叛逆期。 2~3歲,是人生第一個叛逆期,稱“寶寶叛逆…

    親子關系 2022年5月4日
  • 家庭溝通中

    家庭溝通中(職場關系與溝通技巧在線閱讀) 最近給同事們做分享講到了職場溝通和家庭溝通的重要區別。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

    親子關系 2022年11月25日
  • 父母應怎樣與孩子溝通交流

    昨天晚上兒子書法課結束,他走到我身邊小聲說:“媽媽,我想幫老師把硯臺洗了。”,我說:“好啊!去洗吧!” 上書法課這么久了,他第一次提出幫老師洗硯臺,我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欣慰,甚至有點…

    2022年5月26日
  • 怎樣和孩子的老師溝通和交流

    作為第一次當父母,體會做父母的不易。當我的孩子第一次踏入小學第一天,我特別焦慮。首先我不知道怎么和老師去溝通?其次我擔心孩子在學校表現怎么樣?因為一年級和幼兒園是完全不同的生活環境…

    2022年5月25日
  • 學校家庭教育心得體會(學校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影響大還是學校教育影響大呢?要我說,都很大。 有一種情況是兩邊都爭孩子,學校方希望孩子和家長都聽學校的,經常用一個公式5+2=0(意指5天上學經過2天周末,教育效果歸零)來…

    親子關系 2022年4月20日
  • 后爸和繼子相處模式(繼父繼女如何相處)

    后爸和繼子相處模式(繼父繼女如何相處) 在很多人眼里,繼子和繼母是水火不相容的。對繼母這個角色更是嗤之以鼻,一聽到是繼母都會聯想到繼子可能會受到欺負。俗話說:“有后媽就有后爹。”繼…

    親子關系 2022年7月21日
  • 孩子不學好怎么跟老師溝通(老師如何跟孩子進行更好的溝通)

    孩子不學好怎么跟老師溝通(老師如何跟孩子進行更好的溝通) 開學快兩個月了,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焦慮,那就是:不知道怎么和老師溝通?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

    親子關系 2022年11月9日
  • 青春期與叛逆期

    青春期與叛逆期(怎樣度過青春期叛逆期) 有位家長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發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有詳細…

    親子關系 2023年1月22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美姑县| 三原县| 乌鲁木齐县| 松潘县| 南丰县| 聊城市| 湖口县| 辉南县| 宾川县| 海阳市| 城口县| 子长县| 鹿邑县| 宝坻区| 平果县| 藁城市| 偏关县| 渑池县| 大足县| 章丘市| 南溪县| 乌兰察布市| 平武县| 汪清县| 沧源| 乐至县| 吕梁市| 称多县| 广宁县| 高雄县| 曲靖市| 漳州市| 特克斯县| 梓潼县| 桑日县| 和静县| 万载县| 舒兰市| 宁晋县| 土默特左旗| 长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