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同樣的一句話,說什么,怎么說,用什么語氣來說,對方感受到的是不一樣的信息。很多父母,和別人說話時都能和和氣氣的,唯獨在和自己的孩子溝通的時候卻表露出了極大的不耐煩,甚至口出惡言。其實這種做法非常不可取,不僅破壞親子關系,而且不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長。
-01-想要養(yǎng)廢一個孩子,就盡情地打擊他吧。
小區(qū)里有一個與免寶年齡相仿的男孩子,我們暫且叫他小H吧。小H的父母是在對面街道開早餐店的,平常店里高峰期的時候,我總能聽到小H媽媽尖銳的罵聲:“滾出去,什么都不會幫忙,總在這里轉來轉去的干嘛?”“你又拿錢去買什么了,看我空了不收拾你……”隨后就能看到小H快速地從店里鉆出來,手里還拽著一些紙幣。
在學校,小H正好是免寶的后桌。好幾次免寶都回來哭訴,今天說小H拿了他的鉛筆從不歸還。明天說小H從后面揪他的衣服,還總找周邊的同學說話,打擾他上課。
有一次正好是周天,我?guī)е鈱殰蕚涑鲩T,路過小區(qū)樓下的時候,剛好看到小H一個人在旁邊的草坪上玩。我停下了腳步,轉身走進去問他。
我說:“小H,上課要認真聽講,是不可以找同學說話的,你明白嗎?”
他躲開我的眼神低著頭說:“不知道。我就要說話”
接著他又突然說到:“我媽媽說我嘴欠,手也欠,說我就是個愛搗亂的孩子。”
他說這話的時候一臉的無所謂,而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心里卻有說不出的滋味。
“手欠”、“嘴欠”、“搗蛋鬼”、這些帶有打擊性的詞語,居然會出自自己父母之口。
曾在書上看到過一句話:每一個被父母貼上標簽的孩子,最后都活成了父母口中的模樣。
“你看隔壁XXX又考了第一名,你倆從小一起長大,你怎么就沒他半點好?”、“說過多少次了,坐姿要端正,你到底要我說多少遍才能記住?”、“這么簡單的事都做不好,白養(yǎng)你了”“你都多大了自己的事還不知道做嗎?”、“你可不可以安靜一點兒?”、“你自己的書包就不能收拾整齊點嗎?”、“吃東西前要洗手,你怎么這么不講衛(wèi)生?”、“以后放學再不按時回來就不要回來了。”、“我真后悔生了你這樣的孩子!”……
多么熟悉的話語,在您的家庭教育中是不是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
很多父母的觀念中,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就應該指出來,孩子才會往這方面去改正。但凡我們認真回顧一下平時跟孩子說的話語里,我們真的只是在公平公正地闡述孩子的不足嗎?
不,這些話語里更多的是父母對孩子主觀意識的評判。在對孩子說出的這些話中,我們強行給孩子貼上了很多負面的標簽。這些負面標簽,會給在成長中的孩子形成很強的心理暗示。
”我書讀的沒有別人好“
”我記性不好“
”我很吵“
”我很笨“
”我不講衛(wèi)生“
”我不討人喜歡“
由此可見,父母對孩子長期的負面評判,容易影響孩子對自我的客觀定位。特別是6歲以前的孩子,他正處在思維的發(fā)展期,他的內心極其信賴父母。父母給他的每一個評價,都會深深地刻在孩子的潛意識里。
-02-孩子犯錯,學會正面的語言引導,而不是隨意指責。
比如:
孩子在家里畫畫的時候,把畫紙扔得滿地都是。
普通媽媽的做法:
一邊嘮叨:“你是不是又把紙扔地上了。你怎么這么不會收拾啊。還能不能學好了?”一邊拿起掃把掃走了地上的畫紙。
而孩子仍自顧自地玩自己的。下次,可能他不僅會扔紙,還會扔筆,扔玩具。反正媽媽都說了他是個不會收拾的孩子。
高情商媽媽的做法:
溫柔地抱住孩子:“我發(fā)現(xiàn)我們家寶貝做事情的時候很專注啊。你剛剛是不是畫得太入神了,連畫紙掉地上了都沒發(fā)現(xiàn),對嗎?那我們現(xiàn)在一起把它撿起來好嗎?”
孩子很開心,他在心底給自己設定了”做事專注“的特點。同時也懂得了為自己做的事情負責。
都說媽媽的嘴是開過光的,說什么靈什么。
那么從小,父母就要給孩子多些正向的鼓勵。因為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種子,這顆種子會因為你的一句話,決定它是長成一棵人人踐踏的小草還是直入云霄的參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