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很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只有愛是不夠的。我們要了解孩子的看法和感受,幫助和教導孩子處理自己的情緒,尤其是難過、失望、氣憤及恐懼等負面情緒。
我們通過了解感知孩子,科學引導孩子,可以和孩子建立愛和信任的橋梁,讓孩子成長為更加陽光、更加快樂的人。
我們先來做一個簡單的親子溝通小測試。看看你們是怎么對待孩子的情緒問題:
測試的場景是:
你剛忙完一天的工作,很疲倦。這時候孩子外出回來,哭著告訴你,他新買的一盒蠟筆不見了,他很難過,你會怎么回答?
我會列舉七種回答方式,大家可以對號入座。
我先聲明,父母回答沒有好壞對錯之分,主要幫你了解你自己的處理思路:
這有什么好難過的,別傷心了,我再給你買一盒。
(處理結果:在孩子看來,父母并不能理解他的心情。長期否認孩子的感受,會讓孩子和你的關系疏遠)
你怎么又丟三落四了?這是第幾回了?你怎么總是不長記性啊?
(處理結果:在孩子看來,這是翻舊賬型。長期把不相干的事件牽扯進來,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孩子會關閉自己的內心,不愿意再和家長分享自己的心情。嚴重的甚至學會撒謊、欺騙)
沒關系,我們經常會遇到不開心的事情。爸爸媽媽比你難多了,我們又要工作又要照顧你們。你以后長大就知道了,生活就是很艱難的。事情過去就沒事了……
(處理結果:愛講大道理的父母,在孩子看來,會覺得很嘮叨,講了半天只是家長在講自己的感受。無法和孩子進行有效連結)
我告訴你,如果我是你,我會把自己的東西看緊一點。自己要保護好自己的東西。
(處理結果:這種是直接忽略感受,給出建議的父母。這樣的溝通讓孩子覺得沒有親密感,無法形成親子連結,自然也難以達到父母理想的效果)
父母反復說:你怎么這么倒霉呢?太糟糕了,怎么會發生這么倒霉的事情呢?我真難過,我都快哭了……
(處理結果:這種看似夸張,實則敷衍的行為,長期以往,孩子會形成悲觀的性格,總覺得自己不如意、不順心,會慢慢對自己、對生活失去信心)
好了,我知道了。你去吃點東西吧,你應該餓壞了……
(處理結果:在孩子看來,這是疏忽孩子感受,直接用其他東西填補內心空缺的行為。孩子自己也會忽視自己的感受和教訓。今后還會發生類似的問題和困難。長期以往,會形成孩子逃避現實的習慣)
我知道你很難過,你很喜歡這盒蠟筆的,突然不見了心情一定不好受。來,我抱抱你吧。
(處理結果:父母通過語言、肢體動作去和孩子形成連結,讓孩子的感受被認同、被理解,有利于促進親子關系。)
測試結束,大家可能都基本了解了自己對孩子情緒問題的處理方式。
你們自己也可以回憶一下,當你們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的時候,你是選擇忽視,還是直接爆發、還是追責,還是回避認命、還是過分悲觀,還是像第七種一樣,懂得理解、認同孩子的負面情緒呢?
美國心理學家約翰.戈爾曼也意識到這個問題。
他通過多年訪談大量父母,進行實驗室觀察,采用問卷調查等方式,總結出了四種典型的親子情緒互動類型, 分別是:
忽視型;
否定型;
放任型;
情緒教練型。
在上述的回復中,我們也可以按照約翰.戈爾曼的四種類型劃分:
第一種否定感受型、第二種追責提問孩子,屬于否定型;
第三種講大道理型、第四種直接給建議型、第六種轉移注意力型,屬于忽視型;
第五種采用過分夸張的同情和敷衍,屬于放任型;
第七種產生共情,試圖理解孩子的感受,屬于情緒教練型。
現在大家知道了是屬于哪一種類型的父母,雖然有些父母會感到不大理想,不過沒關系。
畢竟育兒不是一個結果,而是漫長的過程。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隨時調整自己,改善自己的處理方式。
情緒教練型最懂孩子的心理,可以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這類父母認可和接納孩子的情緒,還可以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最終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我們可以通過下面的例子,學習成為孩子的情緒教練:
孩子不愿意上網課,一大早就又哭又鬧。
情緒教練型父母了解情況后,認為孩子不想上網課的心情可以理解。我們應該調整的是,孩子因為不愿意上網課,就大哭大鬧的行為。
情緒不分好壞,每個人都可能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但是我們可以帶領孩子更加科學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我們來聽聽這段情緒教練型父母雷爸爸和小雷的親子對話,可以借鑒他們的處理方式:
小雷哭著說:我不想上網課。
雷爸爸:為什么不想上網課呢?
小雷:因為我想自由地待在家里玩,我想出去玩,我不想被網課束縛。
雷爸爸:哦,原來是這樣。我明白你的感受。有時候,我也想自由地待在家里,和你一起玩,我不想著急地坐地鐵出門上班。但是,我承諾過,我要完成我每天的工作,我要準時上班,我不想違背自己的承諾。
小雷:這是你的承諾,不是我的承諾,我就是不想上網課。
雷爸爸擁抱了一下孩子:我很抱歉,每個人都有需要完成的任務。雖然我很希望你能自由玩耍,但是我們并不能那么做。你心里是不是覺得很失望?
小雷停止哭鬧:是的。
雷爸爸:你現在還有點難過。
小雷:嗯。
雷爸爸:我也感到有點難過。我想到了一個辦法。明天是周末,我不需要去上班,你不需要上網課,我們可以自由地玩耍了。明天你想干什么呢?
小雷:我想吃披薩,我想看動畫片。
雷爸爸:不錯,那你一定會很開心。還有別的嗎?
小雷:我們能一起做曲奇餅嗎?
雷爸爸:我覺得可以。
小雷:媽媽能和我們一起嗎?
雷爸爸:可能吧。我們得問問媽媽有沒有時間。那我們打開一下電腦吧。
小雷:好的。
雷爸爸在對話過程中,不僅認同、理解了小雷的情緒,還讓小雷明白了自己失望、難過的心情,然后通過自己的示范、感同身受,告訴孩子這些情緒是正常的。
當孩子的情緒被傾聽、被理解、被認可后,他們會感覺沒那么郁悶和困惑了,也能更好地處理自己的情緒和面臨的問題。
如果我們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扮演好孩子的情緒教練,孩子會認識到自己的情緒,會更相信自己的感受,也會更尊重自己的內心,相信自己能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孩子在今后的成長路上,也可以更加自如得面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