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處理青春期親子沖突(應對青春期叛逆,提升親子關系)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翻看前段時間關于青春期內容的評論,家長們都是一臉無奈,想說又不敢說。當父母的攻擊性不能向外釋放,必然會內向攻擊自己。父母以自己的情緒健康換來表面的寧靜是不可取的。
青春期遇上中年危機,是家庭戰爭的開始
按照埃里克森的觀點,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獲得群體認同。也就是說,這一時期的孩子,在逐漸長大,嘗試開始脫離家庭,為成年期完全獨立生活積累經驗。他們不再像個小寶寶一樣,對外界充滿恐懼,依偎在父母跟前。此時,他們擁有了“足夠”的智慧和體力,也需要獲得外界更多同齡群體的認同。
青春期階段是一個人身體和心理上的發展高峰,而家長正在逐漸老去,因此親子間的沖突也就誕生了。實際上是兩個不同年齡階段的心理較量,說白了:一方面是家長不允許孩子長大,這會使他們感到父母價值的喪失;另一方面是人到中年,身體老去、經濟壓力等方面也使心理上面臨著的巨大變動。
1、親子沖突:時間觀不同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爾克斯曾說過:“父母健在的話,你和死亡之間有一層墊子,當父母離開以后,你就直接坐在死亡上面了。”一般來說,孩子在15-18歲進入青春期中期,而多數父母已經處于不惑之年,如果是多子家庭,可能已經50歲左右了。
家長自己的父母親可能已經去世或年老,面對生命老去的恐懼,甚至直面死亡,家長會將自己對于生命、時間的焦慮投射給孩子。但是孩子覺得:我有大把大把的好時光,我還年輕,一切皆有可能。
2、親子沖突2:價值觀不同
孩子回家不愛說話、進屋就關門、玩手機等行為令家長感到很無奈,也很窩火。但是孩子出現這些行為不是要和你對著干,而是盡量少開口交流,為了減少與父母的沖突。
孩子想聊球星、明星、大牌服飾、游戲、今天學校里的各路小道消息……這樣的話題會讓父母感到焦慮:孩子的心思沒有在學習上,是不是要變壞了?然后會開啟全國父母都擅長的說教模式。
年齡差異、價值觀差異帶來的話不投機,是橫亙在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鴻溝!學習話題,是你們之間彼此僅存的,能聽懂的,但是卻容易引起沖突的話題。
3、親子沖突3:不允許孩子長大
孩子小的時候,需要父母親照顧,需要依靠父母提供安全感。當孩子進入青春期,身體和智慧的快速發展,孩子注定要從家中走出去,父母能照顧孩子的部分越來越少,能聊的話題也越來越少,父母自身的價值感降低,感覺失去控制,也是導致親子沖突的誘因之一。
青春期是每個人發展的必經階段,如果父母過于壓制、控制,會導致孩子青春期發展停滯,無法進入下一個心理發展階段。要讓孩子人在家,心也回家,緩解親子沖突,父母需要做到兩種分離。
父母需要做到的兩種分離
1、空間分離
空間分離,不僅僅指給孩子獨立的房間,還意味著要給到孩子足夠獨立的、相對自由的空間。例如:交友的空間、談論話題的空間等。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青春期的孩子普遍認為“我什么都行”,但實際上有很多事情他們真的不行!所以,這個自由是相對的自由,而不是絕對的自由,是在保持彼此相對獨立空間、權利基礎上的自由。其次,我們要相信人性本善,孩子有能力做出正確的、有利于自己發展的選擇。
2、心理分離
無論父母是否愿意承認,養育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孩子能夠獨立生活!孩子已經長大,這是個客觀事實。而且,他們還會不斷地以家庭為圓心向外伸展自己探尋世界的觸角,直到有一天他們完全獨立生活。
父母要從內心承認孩子長大,承認孩子正在尋求獨立、趨向于獨立,不再將他們當做小寶寶一樣捧在手心。實際上是父母角色的轉換,由原來單純的“照顧者”角色,向“人生合伙人”角色的轉變。
舉個例子:當孩子和你談論起學校里的某個女生/男生,你會接受這個話題并討論嗎?當孩子和你吐槽老師,你愿意以平等的身份參與這個話題嗎?當孩子說起某款游戲,你會支持他通過各種途徑獲取游戲資料、攻略嗎?
這才是合伙人應該做的事!當然,我并不是讓你縱容孩子“無法無天”,而是告訴你:要學會尊重孩子,就像是做生意對待你的合伙人一樣的態度。
孩子并不是不愿意和父母交流,而是當他們剛打開話題,父母就會如臨大敵般使出絕招,一劍封喉。時間久了,孩子意識到你不會接受、參與他發起的話題討論,自然也就不愿張口說話了,甚至還會和你“杠著來”。
如果孩子和你杠著來,說明孩子很有反抗精神,他在為自己爭取相應的權利和自由,也是為自己走向獨立積累經驗。你應該為此感到高興!除非你希望培養出一個媽寶男/媽寶女,孩子從來沒有自己的獨立思想,只能人云亦云。
如果你家中也有青春期的孩子,你應該嘗試讓自己的角色進行轉變,變成孩子的合伙人。為他的人生發展出謀劃策,提供建議或意見,用你的人生經驗為孩子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