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老撒謊是因為什么(孩子愛撒謊是為什么)
前兩天在一個群里,看到一個媽媽問:“孩子上三年級,總撒謊,怎么辦?”下面有一位朋友開玩笑說:“打,像我家這樣,多打幾次就好了啊”。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這讓小編想起來,曾經一位朋友和小編說,他家的孩子的事。這孩子從小撒謊,后來發展到什么程度?為周末寫作業的事情,他把家里父母、學校老師和補習班老師全拉下水,全都騙了一遍。
他不想寫周末作業,他回家告訴他媽媽,說“周末2天,他要去補習班寫作業,補習班老師會看著他,完成作業”。他和補習班老師說:“我周末作業寫完了,我媽說不想在家里看到我,讓我來補習班看書,然后就捧著一本網絡小說,呆在自習室玩了2天游戲,一頁書也沒看”。
回校后,老師收作業,他說:“我作業放在補習班,忘記帶回來學校了,我放學打電話,讓我媽去給我找找啊”。晚上給他媽媽打電話,說:“媽媽,我練習冊丟了,老師讓我買新的,你上網給我買一本新的,寄到學校來”。
這還不算離譜的事。中考報名,填報考試科目的時候,體育科目,他們是游泳和實心球,可以二選一,這孩子練了3年的游泳,報名當天報了實心球。回家和他家長說:“是老師建議他報的,老師說報實心球的人少”,結果家長打電話問體育老師,體育老師說:“我都沒有看到他人,我知道他練得是游泳,怎么會讓他報實心球”。
后來家長又帶孩子,重新修訂了報考科目,這孩子見到老師,又說“是游泳館的那個王老師讓他報的”。他媽媽站在旁邊,說:“怎么可能?那個訓練館就沒有姓王的老師”。這下大家都知道,是他自己說謊,孩子當場也挺尷尬的啊!
現實中,有很多孩子經常撒謊。剛開始,好多家長都以為這是小毛病,嘴上教育幾句,但是小毛病日積月累,也會成為阻礙孩子成長的大障礙。
像小編朋友家的孩子這樣,連報考科目都可以欺騙家長和老師,自己想改,可他又不愿意承擔后果,就找理由把責任推卸到他人身上,對孩子未來的發展,肯定是沒有一點好處。
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聊一聊孩子為什么撒謊?小編觀察生活中,孩子說的“謊話”,大致有以下4種:
1、善意的謊言。這一類型的謊言,我們不能確切地說“是孩子撒謊”,孩子經常是想給家長一個驚喜;或者他有自己的小秘密,但是他不想告訴你;或者事情還沒有結果,他不想讓你擔心等。
比如中秋節,孩子給你準備了禮物,但是他告訴你“中秋節那3天,他要和同學出去玩”,可是中秋節那天,他卻帶了禮物,回家來陪你了啊!
再比如孩子報名,參加了一個考試,但是成績還沒下來,你問他:“考得怎么樣?”他自己都不確定的事情,他只能說:“感覺一般般,可能不及格”,結果孩子考了80分。
類似于這樣的事,我們不能說孩子是撒謊,這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處理事情的一種方式,孩子的出發點是善意的,是為了給別人驚喜或者不想讓家長擔心。
2、“互助式”的謊言。這類謊言經常是發生在同學之間,他們經常是屬于“講義氣”的一類人,為了維護同學關系、朋友關系,對老師正在調查的事情,相互之間“竄共”,統一說法,總想著“法不責眾”,運用自己的“小聰明”,編排一些“似是而非”的小理由、小借口,幫同學掩飾錯誤。
小編的一位朋友就曾遇到過,一個班的學生,集體說謊,幫一位同學掩飾帶泡面回校的事情。
他們學校為了學生的身體健康,規定學生不能帶泡面返校,結果這個學生的行李箱帶了滿滿一箱泡面。他帶這么多泡面干嘛?做生意、賣泡面。
有一天晚上10點下晚修,他和另外一個學生在樓道里做交易時,被宿管老師抓個現場。這倆孩子都不承認是自己的面,說是“樓下撿的,不知道是誰的?我們都不敢吃,正在想怎么處理?老師,您就過來了,正好,我們交給您吧”。
第二天,宿管老師把這個事情告訴了我朋友,我朋友帶著這個學生,去他們宿舍搜查,愣是一袋方便面都沒有搜查到。班上同學都和老師反映:“他們從沒在教室見過這個孩子吃泡面”。此事最終結果是,朋友在辦公室,對這2位同學進行了“口頭說教”,但同時也給予了他們嚴重的“口頭警告”。
后來,朋友才知道了那一大皮箱方便面的具體去處是哪里?他們班的全體同學,每人1包,將這位同學的泡面塞到了自己透明的文件袋里,用試卷前后掩蓋,放在教室的抽屜里。
朋友的學生說:“老師,我們沒有惡意,就是純粹想幫同學而已”,“他要是被學校檢查到了,肯定會被處罰的,我們不想這樣”。
學生之間經常會有一些“互助式”說謊,他們經常借用彼此的“小聰明”,讓老師和家長相信他們的“理由”是正當的,他們覺得這是同學之間的“珍貴情誼”,他們沒有惡意,往往是出于一種“善意”的幫忙。
這類“互助式”的謊言,我們經常會覺得“孩子無惡意”,也沒什么嚴重后果,有些家長還會覺得孩子交朋友么?幫個忙是應該的。
但是我們必須要提醒孩子,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善良的,要告訴孩子:“防人之心不可無,你的善良應該是帶有必要的鋒芒”,提醒孩子不要被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
3、“功利式”謊言。我們經常說的孩子“撒謊”,其實有很多是屬于這兩種謊言。他們的目的是為了獲取利益或者躲避懲罰。
孩子說的這兩種謊言,多數都是后天習得的。因為孩子最先的學習方式是模仿,小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他會模仿家里的父母、哥哥姐姐,或者和他一起玩的小朋友。
比如他在動畫片里、漫畫書或者小朋友身上,看到別人這樣做,得到了表揚,他也會去這樣照著做;同樣的,當他看到哥哥打碎一個杯子,說“不是自己打碎的”,結果媽媽沒有懲罰哥哥,小孩下次打碎杯子,也同樣會模仿哥哥說“不是自己打碎的”。
小編的朋友有2個孩子,大的7歲,小的4歲,一男一女正好湊成一個“好”字。我們都在羨慕她時,他卻說“現在這個小的,都沒法教了”,開口就是“哥哥怎樣……”,這就是孩子模仿的力量。
一天下午我們去朋友家玩,朋友的手機放在桌子上,小女孩拿起來就一通亂按,朋友說:“別亂玩媽媽的手機,別按壞了”。只見他女兒把手機放下,說“我沒玩,我就是看看時間”,我們都驚呆了,我們說:“我們都看到你玩了,再說你能看懂時間么?”孩子說:“哥哥每次都這么說,媽媽都說那你看吧,我就不能看嗎?”
這時候,我們才明白,小女孩說謊,是因為他經常看到哥哥說謊,但是媽媽沒有批評哥哥,反而讓哥哥繼續看手機,他想著“我也這樣說,媽媽也會讓我繼續看手機”,那我就能夠獲得“看手機”的機會。
孩子經常這樣,比如小編有同事的學生,周末返校帶了2臺手機,上交老師1臺,私藏1臺;還有學生同時帶1個模型機和2臺手機,上交1臺給老師,私藏1臺手機。如果哪一天被老師發現了,就會說“自己帶的是模型機,只是拿出來玩一玩,不能上網、也不能打電話”。
而這臺私藏的手機,不僅他自己用,他還會給全班同學用,每一個學生都是這個私藏手機的“潛在使用者”,他們都或多或少用過這臺手機。如果被老師發現,他們都要被批評。這時候,他們會很團結地說“是模型機”,相互證明大家用的都是“模型機”,一起逃避懲罰。
孩子說謊的背后,一定有著自己原因,或者是單純無意義的模仿、或者是想得到“好處”,比如表揚、玩手機或者買禮物等,或者是為逃避懲罰。要根據孩子說謊當時的具體情形,做具體判斷,家長千萬不要做“武斷式批評”,年齡越大的孩子,會越反感這種“粗暴式”處理方式。
4、“無意義的、好玩式”地撒謊
小編曾遇到過一個孩子,孩子自己說“說謊是因為好玩”,他說自己太無聊了,想找個好玩的事情。
比如他走在街上,有人向他問路,說:“小朋友,您好,請問去華潤萬家,往哪個方向?”這個華潤萬家,就在問路人前方300米,過十字路口,右拐就可以看到。可這個孩子卻說“你走反了,你轉過身去到那個路口,右拐下去,往下走200米”。我們當時在旁邊看著都驚呆了,這個城市的這個區,就只有1個華潤萬家,他給人家指路,指到完全相反的方向去了啊。
他是沒去過么?這孩子昨天還在給我們吹,說他上周在萬家買了很多零食。他對那個大超市的周邊是很熟悉的,用他自己的話說:“閉著眼都可以找到貨架上的東西”。
后來,我們問他:“為什么要說謊?騙人家路人,人家又不認識你”,孩子說:“無聊啊!找點樂趣,他自己走過去找不到,問問別人就會找回來了”。我們看著這孩子,問:“人家要是有急事怎么辦?人家要是和人約好了時間怎么辦?”他低著頭,不吭聲了。
這孩子的“說謊”,沒有具體對象,也沒有具體原因,他就是對自己說過的話,沒有責任感。孩子的這種謊言,也需要我們注意,他說出口時,他自己沒有什么惡意,他既不想獲得什么獎勵表揚,也不是為了逃避懲罰。
這種孩子說謊,經常是因為,孩子的意識里根本就沒有“責任”這兩個字,他就覺得“把別人騙得團團轉,挺好玩的”。
對于這種孩子,隨著其年齡的增長,家長一定要注意培養其責任感,要讓孩子養成“一諾千金”的好習慣。
同時更要讓孩子知道,真正的“好玩”的事情,是自己做了對國家、對社會、對他人有幫助的事,是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和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