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姥姥總當著他的面罵孩子的奶奶(孩子嫌棄姥姥家臟)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5歲的孩子洗完腳之后,跟姥姥說:“給老子把水倒了。”
寶媽聽到之后,立馬火氣就上來了,把孩子揍了一頓,孩子還覺得自己沒錯。
寶媽和寶爸都忙,孩子從小到大都是在姥姥身邊長大的,為什么孩子會跟姥姥這么說話,還不服管呢?
這不是一個寶媽會遇到的難題,在很多家庭中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孩子跟父母長輩說臟話;
講也講不聽,打也打不聽,父母管不了;
長輩又寵著、慣著,讓孩子越來越“無法無天”。
面對這種陷入僵局的情況,父母該怎么辦呢?
首先,父母要清楚孩子對著父母長輩說臟話的原因。
1、孩子被慣出來的毛病
因為經濟壓力,很多孩子都是在老人身邊長大的,老人憐惜孩子父母不在身邊,再加上“隔輩親”,對孩子自是百般寵愛。
而老人對孩子寵愛的方式則是“對孩子的要求無限滿足,對孩子錯誤的行為一再縱容。”這會讓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尊重,也不知道什么是感恩。
當人在遇到阻力的時候,才會思考自己為什么擁有、為什么失去、該怎樣去爭取,在解決問題后得到的果實才是甜的。
當父母長輩為孩子“更加順利”,讓孩子跳過這一步的時候,非常容易讓孩子感到“無聊”。
這個“無聊”、感到可有可無的,不僅是對物質,還有對未來和夢想,還有尊重和感恩。
孩子對父母長輩并不是不愛,而是缺乏愛的動力和理解,因為不懂,所以才“不尊重”、“不感恩”,對著長輩說了臟話也認為無所謂。
2、孩子有說臟話的習慣
之前有一個笑話說,在學習一門外語的時候,通常最先學會的就是臟話。
臟話有很強的生命力,語言簡單,能夠表達很強的情緒,同樣也會讓孩子認為“非常酷”。
在孩子3歲左右,處于詛咒敏感期,這時候孩子十分喜歡說一些臟話或者詛咒的話,比如“大便”、“放屁”、“打死你”等,而且父母越是阻止,孩子就越喜歡使用。
如果父母阻止不當,用激烈的情緒來制止孩子這樣做,反而會刺激孩子更喜歡說。
或者父母給了孩子過于夸張的“大笑”、“感興趣”的表情,孩子會認為是“被鼓勵”,也會說的更多。
詛咒敏感期是孩子探索語言的一種方式,父母可以溫和告訴孩子,“臟話”是不好的行為,或者對孩子的臟話表示抗議不理睬,并且讓周邊的人對孩子的臟話也不理睬,慢慢的孩子就認識到:臟話不好,說這些話不會得到關注。
3、孩子說臟話是為了表達情緒
孩子說臟話,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孩子在“表達情緒”,這個情緒可能是開心、興奮的,也可能是痛苦、崩潰的。
因為受時代和傳統的影響,很多長輩,甚至父母都不愿意表達愛,也不懂的怎樣表達情緒,甚至想法設法的隱藏自己的情緒。
孩子用錯誤的方式表達情緒,跟長輩、父母的“內斂”、“別扭”有很大關系。
父母長輩在表達情緒的時候,如果十分別扭,把“開心”、“悲傷”藏起來,還用發怒來掩飾,這就會給孩子傳達一個錯誤的思想:表達情緒的時候,表達愛的時候,就是如此別扭的方式。
比如說,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注,特別是父母經常不在家的孩子,他們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注和愛。
如果父母不能夠正確的給予孩子關注和愛,那么孩子就會“另辟蹊徑”,從錯誤的方式得到父母的關注,盡管這個關注是打罵或教育。
當父母聽到孩子對著長輩、父母說臟話的時候,大部分都會火冒三丈,認為孩子“不孝順”、“不知好歹”、“不懂尊重”。
但是看了這些孩子說臟話的愿意之后,父母有沒有覺得孩子其實是受害者呢?
盡管這個“受害者”在多數情況下看起來像是把父母氣的暈頭轉向的“加害者”,但是不得不說,父母給孩子什么樣的教育、陪伴和愛,孩子就會回饋給父母什么樣的表現,直到他看到更廣闊的的世界、體驗到更浩瀚的思想,從而產生掙扎。
所以呢,父母在看到孩子對著長輩、父母說臟話的時候,父母可以多想想孩子的初衷和目的,這樣可以幫助父母冷靜下來,這樣父母在處理的時候也會更有技巧:
1、向孩子表達自己的不認同和憤怒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的教育方式通常分為兩類:
①跟孩子講道理;
②打罵孩子,讓孩子認錯。
這兩種方式,父母會發現結果并不理想,前者會發現孩子怎么講都不聽;后者會發現越打孩子,孩子為了自尊心會越嘴硬。
其實這時候,父母可以用嚴厲的態度告訴孩子:我在生氣,你這種做法是不對的,你的行為、語言讓我很生氣。
很多孩子在看到父母或長輩真的生氣的時候,氣勢就會弱下來。
所以,當孩子犯錯的時候,讓孩子看到父母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父母在表達生氣的時候,要避免4個方式:
①翻舊賬
“說了多少次,玩過玩具要收起來,每次都不聽!”翻舊賬是很多父母的“共同點”,卻不是一個好習慣。
②嘮叨
“你能不能把玩具收拾一下!”這句話有的寶媽能說n遍,不聽重復,就算孩子在收拾了,有的寶媽也會說:“非讓人說才行動,早點就不知道把玩具收拾一下?”
寶媽換位思考一下,也就能體會到孩子的心情了。
③避免說反話
“這玩具你別收拾!你千萬別收拾!”父母是說反話諷刺,但是很多孩子聽不出來。而能聽出來的孩子,內心通常比較敏感,父母這樣說,容易引起孩子的自卑心理。
④無意義的打罵
打罵孩子其實也是教育孩子的一種方式,但是父母要讓孩子知道他為什么會挨打挨罵。
這種方式也不建議經常使用,會讓孩子認為是“以大欺小”,不能樹立父母權威,反而讓孩子產生“恨”、“埋怨”等負面情緒。
2、讓孩子認識到什么是尊重和愛
跟孩子講“尊重”和“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讓孩子體會到的,而是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多跟孩子示范和引導。
比如說,當孩子說“給老子倒水”的時候,父母在表達憤怒的態度之后,可以問問孩子為什么說“老子”而不是“我”,是在生氣,還是覺得好玩,父母引導孩子說出內心情緒之后,再根據孩子的情緒來處理,并且告訴孩子說臟話會讓他愛的人傷心。
也可以用立規矩的方式,讓孩子去尊重父母和長輩,有行動帶動思想。
同時父母也要尊重孩子,讓孩子體會到尊重的感受。也可以引導孩子去思考什么是尊重、為什么尊重。
3、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情緒,并且正確表達
讓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的情緒,正確表達情緒,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首先父母就要先敢于表達自己的情緒、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也就是上面說到的第一點。當父母長時間不在父母身邊的時候,這次有了大片的時候來陪孩子,孩子會通過各種方式來吸引父母的注意:
說臟話;
在家里搞破壞;
故意跟父母對著干;
……
父母要能看懂孩子背后對父母的期待,然后引導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
“你說臟話是因為自己很生氣嗎?為什么生氣呢?”
“你為什么跟爸爸媽媽對著干?是想讓我們陪你玩兒嗎?”
除了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情緒,父母還要認可孩子的行為和情緒:
“你說臟話不對,但是這件事情你生氣是對的!媽媽也遇到過同樣的事情。”
引導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的情緒,讓孩子學會正確表達情緒,父母在教育、引導孩子的時候也會更輕松,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也會更親近。
宅在家里,父母和孩子之間相處的時間和密度都變大了,再加上在家悶著情緒不好,大家情緒都有一定程度的不穩定。
父母和孩子相處本來就有各種各樣的問題,特別是常年不在孩子身邊的父母,更不習慣跟孩子相處。
如果雙發沒有好的溝通方式,不能正確的溝通和表達,很容易因為一件小事而爆發大的矛盾,對孩子的教育和親子相處都有很大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