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對孩子說臟話怎么辦(孩子說臟話了,家長如何處理)
臟話,對于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并不陌生,但是,如果這些臟話從孩子口中冒出,家長們就要引起注意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孩子講臟話呢?如果發現孩子口中冒出了臟話,家長和老師又該如何科學引導呢?華商報-二三里記者進行調查了解。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現象:孩子多少都有說臟話的情況
“wo cao,wo kao、這些詞經常掛在嘴邊,我們明明家教嚴明,禮貌這一課也沒少給孩子上,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市民楊女士的兒子今年上三年級,最近一個多月臟話連篇。
張先生的兒子上四年級,不像楊女士的兒子那樣臟話連篇,但也有說臟話的苗頭。“孩子偶爾會說一句你媽的、他媽的!”
“我女兒才上幼兒園大班,有時候也是把“豬頭”、“狗屁”等不雅的詞語掛在嘴邊,我們發現后都會嚴厲批評。”90后寶媽小西說道。
相信不少家長也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但是孩子卻突然說臟話,真是讓人又羞又惱又窘,百般滋味上心頭。
琪琪是一名四年級的學生,當問到是否說過臟話時。琪琪說:“說過,有時候發脾氣的時候就會說!有時候同學在一起玩也會說。”
“我們班不光男生說臟話,女生也說。”上五年級的樂樂告訴記者,他們學生在學校會注意不說臟話,因為會被值班生或者老師聽見,但是出了校門,說起話來就沒那么注意了。
學校:說臟話的孩子并不知道臟話的意思
渭濱區經二路小學的副校長孫曉芳,是一位有著二十年經驗的老教師,從她多年的從教經驗來看,“其實很多說臟話的學生并不知道臟話的意思和對人的傷害。”
孫校長說,小學生剛開始說臟話未必是主觀性的想罵人,很可能只是對這種激烈的語言產生了好奇心而已,所以才會不自覺的模仿。當模仿這種話的時候,如果家長總是嘮叨,或者訓斥孩子:不能說臟話。孩子很可能就會產生逆反心理。
據悉,經二路小學為了從根本上杜絕學生說臟話,通過開設家庭教育講堂讓家長言傳身教重視家庭教育,此外還設立校園監督崗、開展“我是小紳士、我是小淑女”活動等引導學生使用文明用語、教孩子分辨樹立榮辱觀。
“我們學校在對一年級孩子入學前都會給家長進行入學教育,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不說臟話要文明用語,讓家長能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榜樣。”金臺區東仁堡小學老師時亞男告訴記者,學校看重家庭氛圍對孩子的培養,發現孩子在學校說臟話超過兩次的會找家長談話,在每次的家長會上也特別強調家長對學生的德育培養。
高新第三小學德育主任王雅婷介紹,他們學校重視從學生心理發展角度看待學生臟話的現象。“我們不會給說臟話的孩子貼標簽,不會孤立指責他,而是引導孩子。”王雅婷說,當孩子說出wocao時,可能是一種情感的宣泄,他們會告訴孩子是否可以用“天吶”、“我的天”來替換掉臟話。
“文明禮儀規范要深入人心,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渭濱區清姜小學副校長馮軍紅說,
學校結合德育目標,制定了學生文明禮儀規范,編寫了《清姜小學一日行為規范歌》《清姜小學》,使文明禮儀規范有章可循,此外,在每天晨會上點評學生前一天行為習慣的優缺點,其中文明禮儀就是一項重要的內容,同時,每年“六一”前夕會表彰一批“十星好少年”,其中“文明禮儀之星”就是對學生文明禮儀教育的重要評價。
心理專家支招
寶雞市心理協會秘書長、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明朗心理創始人呂亞妮表示,臟話其實對小學生而言,僅僅就是情緒的宣泄和表達,有的來自于家長的口語模仿,有些來自于同學間的學習,有些孩子知道臟話的意思,大多數人并不知道其背后含義,但往往張口就來,這和學生不會宣泄和表達自當下的情緒及壓力有很大關系。
學生壓力不斷增加,家長關注成績,很少有家長引導孩子看到自己的壓力和情緒,學校并不教授這門課程,最后導致孩子們之間通過說臟話來口頭表達情緒壓力,臟話之后情緒得以宣泄。
面對這種情況,建議家長在家庭中,要教會孩子釋放壓力和情緒的方式,比如說情緒,我現在很生氣,我有點憤怒,我不高興啦等,教會孩子識別情緒,用精準的詞語表達自己的情緒狀態,也可以寫情緒,把當下的情緒狀態用寫故事的方式釋放出來,也可以畫情緒,用各種線條或者畫面等方式來表達和宣泄自己的情緒。等孩子們學會了情緒表達和宣泄的正確方式,臟話自然減少。 另外,看到孩子說臟話,切忌不可負性強化,要減少關注臟話頻率,轉移注意力,關注正向行為,引導孩子積極表達,方能治標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