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陪孩子度過青春期,父母應該怎么做呢?(如何陪孩子度過青春期征文)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發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有詳細的講解,面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如何系統的去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陪伴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這是每一個家長必學的課題,家長你認可嗎?
青春期是一個充滿風險和機遇的變化時期。當青少年從幼年過渡到成年時,他們很容易受到潛在有害行為的影響,或者被錯誤的示范引導,采取極端方式處理問題,對人生造成無法挽回的負面后果。及時預防青少年極端行為是非常重要的。
近年來關于青少年“走極端”的案例報道時有出現,給多少家庭帶來痛心疾首的悲慘結局。究其原因,與家長的情緒控制和溝通方式有直接關系。當孩子情緒出現問題時,作為家長如果能夠及時幫助孩子疏解情緒,而不是火上澆油,就會大大避免許多極端事件的發生。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后,有獨立自主、社會地位平等和人格受到尊重的心理需求。作為父母要改變溝通方式,不能簡單粗暴地予以訓斥和指責。在發現孩子有交流的需要、有尋求幫助的欲望時,應給孩子提供朋友般的幫助和啟發。
青春期的孩子在心理上處在成人感與半成熟的狀態,因此,有些問題不是靠自身能夠解決的。當意識到自己解決問題有困難或無法解決時,要學會求助自己的父母或老師,而不能獨自采取極端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青少年從家庭內環境轉移到外部環境,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受到挫折,容易對社會表現出懷疑和不信任,動搖已往的信仰和觀念去尋找新的認同對象。有時會模仿影視劇人物出現打架、暴力、吸毒等不良行為。因此,作為青春期的孩子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信仰,遠離傷害和被傷害。
此外,在社會生活中,有較好的人際關系后,同伴之間無話不談,這樣的青少年在遇到委屈或其他難以承受的打擊時,更能從同伴那里得到安慰和勸解,相比家長和老師不得要領的“大道理”,同伴間的悄悄話往往更有療效。因此,校方要更加重視學生的集體活動,爭取在家長的支持下,創造條件,擴大學生的交往圈子,增加對話的深度,為可能采取極端行為的學生保留一個“宣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