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孩子出國留學的家庭(越來越多家長送孩子出國留學)
本文轉自:腰線/yaoxian6
安全意識的培養是孩子能否身心健康成長的關鍵部分之一,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會講到如何讓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包括孩子的行為安全,網絡使用安全意識,防火,防水,防電,交通安全等等,這些都是要每一個父母必須教會孩子的安全意識。
最近,有個23歲的女留學生,為了一萬塊生活費,在各大平臺發文曝光了自己的親爹。
正面無碼加實名辱罵,還給參與網暴的網友發獎勵。也沒有什么深仇大恨,就因為前一天父親因為信用卡里刷了50歐反復確認她花到了哪兒,不爽。
因為她心里認為父母把自己帶到這個世界上來,就該欠自己的,自己啃老,他們應該感恩戴德。
誰看了都生氣,網友高贊的一條點評里說,生這樣的小孩不如生一塊叉燒。
小孩犯錯應該罵,當爹的也免不了面對一場教育不當的討伐。這些文章隨處可見不多談了,只想和大家算筆賬:
條件一般的家庭,到底要不要咬牙送孩子出國留學?
很多讀者在文章留言中不約而同地談到了這點,比如這位讀者就說得很中肯。
如果父母子女達成共識,就想出國留學,那么孩子也一定要做好出國吃點苦的準備。
而家長也應該量力而行,評估家庭的抗風險能力,學費生活費保險費養老費應急金夠嗎?
因為教育,本質上應該是一種投資,而現在大部分家長,把它當成了一種消費。
01
國外學歷的紅利現在越來越低了
現在不是90年代了,那時候學生出國踴躍,是因為出國就是鍍金,不論是一邊求學一邊打工賺錢還是畢業后回來求職創業,都是能讓個人價值提升,穩賺不賠的選擇。
但現在,信息越來越對稱,用人單位已經不會再聽到一串洋文校名,就覺得是高質量人類,他們對top100的學校如數家珍,知道華盛頓大學是在西雅圖而不是華盛頓DC,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并不是哥倫比亞大學的分校。
你去搜搜小紅書,成千上萬哈佛耶魯斯坦福學姐爭奇斗艷,你一個克萊登大學畢業的有什么競爭力?
如果你家的孩子確實是學霸,能申上排名靠前的大學,那當然是砸鍋賣鐵也應該去,但現實是,很多家長花了巨資把孩子送出去讀了幾年,卻發現只是一個斥資百萬的游學夏令營項目。
吃喝玩樂,旅游拍照,essay全靠代寫,混個文憑回來,和本土985應屆生競爭起薪8000的工作,都要輸給人家。
就算是認真奮斗,正規畢業的孩子(沒有家族企業可以繼承的那種),留學的性價比,也越來越不如從前了。
《2021高校畢業生就業報告》里顯示,國內畢業生平均稅前月薪8720元,而海外留學生的月薪是10996元,差價是2296元每月,工作36年才能賺回留學費用。
家長送孩子留學之前,心里也許有過以后定居海外的念頭,而現實讓我們發現留學、高GPA、找到工作、真正移民之間的距離是十萬八千里,留學生數總數不斷攀升,但這十年來,由于移民簽證的配額固定,留下的人數幾乎始終保持在每年10-15萬人,8成學生都還是選擇了回國發展。
02
國外的消費,沒有想象的那么便宜
我看到很多西班牙留學生解釋了,西班牙的物價非常低,一個月幾千人民幣就足夠生活了,一萬是給太多了。
那位女留學生的爸爸,新聞里說月薪1.3萬,每月支出1.1萬生活費給女兒,確實是仁至義盡。(多說一句,私以為這個賬不太靠譜,剩下2K無論如何不夠在上海養另一個孩子)
但是西班牙留學生畢竟不是主流,留學生最多的英美澳新的物價,才有討論的普遍價值。
有人去超市里拍了,你看國外這也便宜那也便宜,100塊人民幣能吃一個星期。
但是真正生活在國外,會知道除開雞蛋牛奶這些基本維持生存的東西便宜,稍微想活得有點尊嚴,去理個發看個病修個東西考個證,都比國內貴太多太多了。
學生們在國內每月問家長要1500塊生活費的生活質量,在國外一個月花1.5萬也未必享受得到。
所以,家境一般的孩子出了國,都一定會體驗到什么叫“消費降級”。
如果還是不能理解,就代入一下身邊那些從小地方考到大城市來上大學的孩子們。
宿舍組織的聚會K歌不敢去,食堂里總打最便宜的菜,每個周末都奔波在做家教的路上,是他們不喜歡大城市的聲色犬馬嗎?是他們生來就性格孤僻不喜歡集體活動嗎?
并不是啊,是因為在大城市你發展任何關系,都要占用那點生活費。
同樣的,在國外留學的群體,絕大多數都是條件不錯的家庭,稍微好點的大學附近滿街都是豪車在跑。公主少爺的生活我也不了解有多炫酷,只知道普通家庭的孩子們大家周末一起拼車買完菜吃個飯喝杯奶茶,寒假去外地玩幾天,同學過生日送個小禮物,很正常。
一萬塊生活費,租個單間就得花掉一半(美國物價),剩下的錢只能家里蹲著蹭隔壁的wifi。
我也見過一些能吃苦,心性堅韌的孩子,住著合租房的客廳,每周在學校食堂打工到上限時間,從不去任何地方旅游下館子,本科4年都是自己帶飯,但這樣有骨氣能吃苦的孩子真的是鳳毛麟角啊!
家長覺得肉疼,以前每月只花1500,現在每月花一萬你還天天喊錢不夠用,大人的錢又不是大水沖來的!
孩子也會覺得很委屈,明明自己在超市里買個酸奶,都要換算成每毫升多少錢更劃算,你還覺得我是大手大腳亂花錢?
不為錢吵架才怪。
如果送了孩子出國之后,家長只能勒緊自己的褲腰帶,每天還盯著信用卡一筆筆盤問這十幾刀是干什么花了,沒事就跟孩子傾訴為了送她出國全家人過得有多慘,又是何必呢?
03
家長的心態需要調整
我最近在讀一本書,保羅福賽爾《格調:社會等級與生活品味》,作者非常刻薄,屢次被他戳心得哭笑不得,他說:“中產階級最熱衷的游戲,就是假裝比比自己社會等級更高的人士”。“社會階級低的人比社會階級高的人,更容易被引誘去展示自己的購買能力。”
就如同那些買了超過自己消費能力的愛馬仕的白領,下雨了,要揣在懷里,過安檢,要掏出個布袋子把包套起來,不是人用包,而是包壓人。
出國留學的根本意義是什么呢?對有錢人家庭來說,就要全世界最好的資源,反正錢也花不完了,他們甚至愿意花650萬美元,把不具格的子女捐進頂級名校,為孩子攢下以后用得上的人脈。
對普通人家來說,雖然說是想讓孩子了解不同文化,開開眼界,實際上開眼的代價實在有點吃力。
最大的內驅力,可能還是同儕壓力與對上層生活方式的追逐。
A同事B同學都把孩子送出去了,孩子也整天羨慕地說誰誰出國留學了,所以哪怕出國的費用對中產家庭來說并不是小數目,但有些家長賣房子也要把孩子送出國,就是覺得這臨門一腳,不能落下了。
他們并不會考慮投資回報率,對他們來說,這100-200萬(碩士或本科不同專業),其實是一種家庭購買大件的消費。
8月中旬美國學校缺經費喊留學生必須返校,媒體報道浦東機場排起千米長隊,甚至出現了10萬元一張的天價機票,月薪兩萬的中產爹媽,真的能玩得起這種心跳游戲嗎?
還有一部分中產家庭的孩子,也有中產病,進入了一個身邊都是有錢人的圈子,明明自己經濟支撐不了那種消費,但吃穿用度都不能比同學差,打腫臉充胖子,給家長施壓要更多生活費。
甚至還有被欲望迷昏了頭的人,找起了sugar daddy,租公寓做起了援交,為了身份和不喜歡的人結婚,北美吐槽君上的世界參差,我們也看過太多了。
還是那句話,量力而行,家里不差錢的有留學經歷當然是錦上添花,但對中產家庭來說,花下的這筆巨資并不能逆天改命,不如給孩子多買套房吧,他們會感激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