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的定義 幼兒防拐(幼兒防拐教育知識)
孩子的出生,是一家人幸福的符號。可是如果孩子丟失,對于一個家庭而言無疑是毀滅性的打擊。為了不讓這樣的悲劇發生,我們經常告訴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遠離陌生人”,可是這樣的口頭警告真的有用嗎?
安全意識的培養是孩子能否身心健康成長的關鍵部分之一,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會講到如何讓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包括孩子的行為安全,網絡使用安全意識,防火,防水,防電,交通安全等等,這些都是要每一個父母必須教會孩子的安全意識。
你的孩子可能不認識“陌生人”
南京的教育研究者曾對幼兒園的29名幼兒做過一個測試:在幼師反復進行了“不跟陌生人走”的安全教育后,分別請了四名“陌生人”。第一次前兩名“陌生人”成功帶走了所有孩子,經過再次教育后,第二次另外兩名“陌生人”仍然成功帶走了三分之二的小孩。
而另一個調查測試中,當問及300名幼兒有關“什么是陌生人”的話題時,0.13%的小朋友回答“不知道”、“媽媽沒有講過”;44%的小孩將陌生人理解為舉止詭異外表邋遢的小偷和壞人,他們的形容為:穿黑衣服的、會給毒藥吃的、搶錢包的、臟臟的……
可以看出,相當一部分幼兒并不了解“陌生人”的概念,或者是概念很模糊。據《中國法律年鑒》的數據顯示,自2009年以后,我國拐賣婦女兒童的立案數量有持續上升的趨勢,希望大家能重視起來。
給幼兒灌輸防拐知識,以下4件事不能少:
1、口頭強調不能少
雖然說現在的人販子都擅長偽裝,巧舌如簧,孩子的確難以對付,對幼兒來說口頭教育的效果并不明顯。但是為了在某些時機起到強化作用,口頭強調不能少,告訴孩子:
和小朋友一起玩耍不能落單;不和陌生人說話;不吃陌生人給的東西;可以不回答、不回應陌生人的招呼;不跟任何陌生人離去;被人尾隨時跑到最近的商店或者人多的地方尋求幫助;任何原因離開父母都需要提前告知。
2、生活滲透不能少
針對幼兒的發育特點,相比灌輸式學習和訓練,采取積極體驗、主動參與的過程更有助于幫孩子建立安全防范意識。
可以在散步或者睡前的聊天時跟孩子提及所住地的城市名、各自的名字、電話,進出小區時,跟他念小區的名字;在離家不遠的地方指著路牌告訴孩子上面的道路名稱;路上看見消防車、救護車、警車及時普及相應的急救電話和作用。
3、情景演示不能少
在適當的時候,教孩子辨析身邊的人群。家里來了陌生人及時跟孩子溝通,如外賣、快遞人員時告訴孩子“只有大人才能給這些人開門”,因為在幼兒眼中不一定會認為他們是陌生人。
再或者,社區中也會有一些不認識的人跟孩子逗著玩,這時候就是跟孩子灌輸陌生人的概念、如何應對陌生人的提問或要求以及對于陌生人邀約情況的延伸。
4、給孩子制定一個“可以親近的”人員名單不能少
出于孩子容易混淆“陌生人”的概念,所以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給孩子制定一個“可以親近,沒經過爸媽同意也能跟著他們走”的名單,里邊可以包括孩子的外公外婆、爺爺奶奶以及可信賴的親戚朋友。
告訴孩子,如果這些人來接你放學也是可以的。但是除了這幾個人以外,其他人無論說什么都不能跟他走,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就能避開某些孩子對“陌生人”的誤解了。
各位父母,你從孩子多大時就開始普及防拐知識了?你感覺他真的能完全領會嗎?歡迎留言分享你的育兒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