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孩子錯誤的溝通方式(父母和孩子不溝通的后果)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父母和孩子的溝通變得越來越困難。當孩子很小的時候,他沒有選擇的權力,做什么不做什么父母直接命令就可以了,三歲前父母給了孩子很大的安全感。隨著孩子上幼兒園,孩子的世界有了其他人,他會比較,然后發現父母也是有缺點的,以前的言聽計從會慢慢消失,對父母的敬重也會逐漸減弱。父母依然沿用命令,吼叫的方式,卻發現越來越不管用,而且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會持續下降。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當孩子到了青春期,他渴望“自主性”,而父母依然用家長的權威、要求、命令,甚至威脅企圖使孩子屈服,這必然引起孩子強烈的反抗,直到這時,父母還沒覺悟,戰斗一直持續,直到了高中,父母拿孩子沒辦法了,父母也心灰意冷了,只能放棄對孩子的管教。父母如果沉迷在自己的情緒中,他就沒有辦法跟孩子溝通。
在整個過程中,父母如果不改變養育方式,這種內耗將對孩子的一生產生巨大的影響,對所有的家人都是一場傷害。
父母與孩子溝通不了,到底哪些行為做錯了,該怎么做。
父母沒有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思考問題
家長始終站在自己立場上,強調、命令的方式來進行與孩子的交流,其實這不叫交流,它的目的只有一個,你得聽我的,我是對的,我是為你好。真正為孩子好就得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孩子的境遇,孩子的難點,孩子需要什么。
非打即罵的家庭,讓父母與孩子的對話越來越少
孩子出現問題,與父母的教育脫不了關系。孩子也有煩惱,不想傾訴,是對父母失去了信心。非打即罵的家庭,養不出敞開心扉的孩子。比起坦白自己的需求,孩子更害怕的是被打的恐懼和沒有回應的聊天
父母的無耐心,澆滅了孩子溝通的熱情。
在親子之間的溝通中,父母總是不尊重孩子的感受,說得最多的就是“別說了”,無耐心,導致孩子不愿與父母溝通。要想重新建立起良好的親子溝通,父母必須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溝通方式,謹慎對待孩子的情緒。在寬松的家庭氛圍,孩子更加愿意暢所欲言。孩子想要的其實很簡單,你輕輕一句“嗯”,他就知道你理解他了,才會進一步傾訴。日?,嵤碌摹皬U話”讓親子關系融洽,少了隔閡和鴻溝,多了理解和愛。父母放低姿勢,以平等的態度,不疾不徐的語氣,往往更能讓孩子敞開心扉,與父母建立深厚的情感與羈絆。
父母的包容與接納,是孩子最堅定的后盾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會灌輸一個理念:無論發生什么事情,父母都會站在他身邊,解決不了的事情,一定要跟父母講,他們不去指責,而是幫助他解決問題。父母傾聽孩子的委屈,是在疏解孩子的情緒。父母的包容,讓孩子無懼犯錯,敢于嘗試。
綜上所述父母與孩子難以溝通,是因為父母沒有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問題,對孩子無耐心,粗暴簡單地管教。最后引用方中的一句話結尾:父母的包容與接納,是孩子最堅定的后盾。
您與孩子能愉快地溝通嗎?歡迎留言,如果您也是一位學習型父母,可以關注我,一起探討,一起學習,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