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要軟硬兼施(強硬的教育對孩子的影響)
小偉1歲多的時候父母就讓他背唐詩,2歲后就讓他參加一些幼兒英語類的幼兒班。3歲后就讓他學鋼琴。上學后凡事小偉同學參加的課外教育班,比如“奧數”,“XX英語”等小偉父母都讓他學。小偉也不負眾望,以某省第一的成績考上了國內頂尖大學。接著他順利地讀完了本科、碩士,開始了攻讀博士的生涯。問題在兩年后出現了。在讀博士之前小偉是乖乖兒,只要聽老師話,學習成績一定是數一數二的。可是博士需要的是自己尋找方向,再加上他的博士導師要帶多個博士,指導他的時間并不多。結果他的博士論文遲遲出不來。一拖再拖,五年了他的博士論文都沒有通過。為此他煩惱地整天泡在互聯網上。由于該校已經出現了本科、碩士生自殺的事件,有時候他還自嘲說學校目前就缺博士自殺了。
孩子學習對于所有的家長來,最關心就是孩子的學習,對吧?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成績呢?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有哪些?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影響孩子學習的主要因素有22條之多,家長你了解幾條呢?
和小偉相比,小雅的經歷則是一個悲劇。她出生在一個父母經常吵架、毫無幸福的家庭里。學習考上大學是她唯一的快樂。上了大學后她很快交了一個男朋友,沒有多久倆人就在校外租房同居。雖然她也感受到了來自男友的關心,特別是性愉悅。可是她痛苦的成長經歷讓她經常行為失控,沖男友無緣無故發脾氣。男友在倆人吵吵嚷嚷了一年后終于受不了,以性格不和為由與小雅分手。小雅分手后痛苦萬分,再經歷了一次實習面試失敗后,萬念俱灰的她從學校16層高的教學樓頂跳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小偉和小雅遇到挫折后反映出來的失控行為在當今社會里很有代表性。有些人會在工作時顯現出來,但是大多數人會在婚姻中反映出來。當今青少年的問題不是智商低、不聰明。西方語言文化制造了“情商”概念描述和解釋他們的行為。“情商”簡單地說就是情緒管理的能力。他們的行為會被解釋為情商低。中國文化則對類似的行為早已有了明確的解釋,即心態調節能力差,不能有效地面對挫折。那么什么是心態呢?根據心態學理論,“心”既不是生理上的心臟,更不是大腦,而是人體各種激素(含腦神經遞質等所有微量生物化學物質)的統稱。“心態”是指人體內激素的平衡狀態。人的生命本質就是使體內激素保持平衡狀態。簡單地說,快樂體現的是體內激素平衡,不快樂即激素失衡。人的生命過程就是尋求合適的調節激素平衡的方法,讓人可以健康長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對自己的生命質量感到滿意。調節激素平衡的方法有5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本能法,比如嘮叨、發脾氣、哭鬧,性行為,等;第二個層次是依賴法,比如追求物質,尋求他人和社會的肯定;第三個層次是融合法,比如旅游、運動、追求愛情,等;第四個層次是創新法,比如學習、興趣愛好、發明創造、志愿者,等等。第五個層次是覺悟法,舍棄、奉獻、愛。層次越高,調節激素平衡的效果就越好,也越穩定。
人類調節激素平衡的方法有很多,但是當今很多父母主要讓孩子用考試成績來調節。考試成績好,大家都快樂。反之則痛苦。考試歸根結底是滿足他人(出題人)的要求,是受到別人約束、被別人控制、讓別人滿意的行為。過去中國社會是科舉考試,當今中國社會最能體現考試的就是高等學校入學考試,即高考。很多學生在老師和家長的督促管理下成績優秀,是中學應試教育的佼佼者。但是他們沒有學會用學習的方法調節體內的激素平衡。在上了大學后因為沒有人督促管理,或者是對中學時期被監管的反抗,他們厭惡學習,大學考試成績會一落千丈。這導致他們體內激素總是處于失衡狀態,即心態不好。他們之中的一部分人就會采取其他調節激素的行為,比如戀愛同居、迷上網絡游戲等。即使一部分人順利地通過本科學習,到了碩士、博士準備論文的階段,因為沒有標準答案,完全要依靠自己,結果又讓他們當中的一部分人失去正常的心態。
導致當今青少年心態調節能力差的最主要原因主要有父母經常吵架、缺乏崇高的人生目標、沒有業余愛好、沒有時間運動、與父母說話時間少。當然最根本的原因是整個教育系統,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沒有把調節激素平衡的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逐漸覺悟,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最關鍵的一點是沒有讓青少年學會享受學習,通過學習調節激素平衡,而非依靠成績。
男女三大關系心理學(三十五)
男女三大關系:
社交關系 – 生存
性交關系 – 繁衍后代,調節激素平衡
情交關系 – 發展愛情,升華愛,實現真正的心身健康。
第一篇 男女社交關系
第三章 家庭的教育
第五節 教育的誤區
四、心態調節方法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