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聽話孩子要挨打嗎?
為什么呢?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少年派》,主角林妙妙從幼兒園回到家就被媽媽打了一頓,第二天就被逼著跪了一周,家里面一片狼藉。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而實際上,孩子在小學階段是不聽話的,因為家長沒有使用“暴力”的手段。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
“孩子在入學之初,都是渴求知識的,但是這點火焰很快熄滅,產生了教學中最普遍的一個問題——難能可貴的品質!”
比如孩子在班里考試考了50分,他的媽媽一定會說:“你怎么這么笨,班里第一名都考了20分,你呢?”
然后他問媽媽:“考了50分,媽媽會說,你怎么就考了60分?”
“這么簡單的題都不會做,豬腦子,這都教過你多少遍了,你怎么就記不住?”
但這種話對孩子來說完全沒有說服力,孩子心里會覺得很沮喪,自己已經很努力了,但是媽媽只是個普通的家長,只看到孩子的缺點,當自己的不滿、焦慮、挫敗感被無限放大之后,很難表達出來,更無法解決問題,就會讓孩子陷入負面情緒中。
因此,在平時生活中,如果孩子遇到事情,媽媽只問:“怎么了?我哪里不舒服了?”
這樣的溝通就會顯得極其重要,因為當孩子把問題敘述完,并且感受到媽媽理解他的感受時,孩子才會有被重視的感覺。
二、用“觀察”代替評價
媽媽說完以后,可以用觀察的方法來描述自己的感受。比如媽媽說:“我知道你現在很難過,媽媽為你感到很心疼。”
在表達的時候,一定要用描述的方式,說出孩子的感受,并且描述自己的感受,才能讓孩子更容易接受媽媽的建議。
三、給孩子找點事做
有些媽媽,在心情不好的時候,會給孩子找點事做,讓孩子暫時忘記之前的不愉快。
比如,孩子不喜歡吃蔬菜,媽媽會說:“我不喜歡吃蔬菜,你想吃什么?”孩子聽了之后,覺得媽媽不愛他,心里想:“媽媽不是愛我了嗎?我只是不喜歡吃罷了?!?/p>
這樣的結果是,孩子感受到的不是父母的愛,而是不被理解,不被信任,不被尊重,不被信任的體驗,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不喜歡跟你溝通。
因為在他的心里,父母的感受是沒有邊界的,可以說是毫無道理的。
邊界感的存在,讓孩子不容易陷入困境
生活中,父母有沒有覺得自己很偉大,就是孩子不容易受傷害,可是,很多家長卻不以為然。
比如孩子在游樂場玩耍,不小心滑了一跤,家長們對孩子說:“不要緊,我來保護你?!边@種教育方式,讓孩子認為,只要自己受傷了,就可以不用承擔責任,從而更加不知所措,嚴重者甚至會引發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而邊界感的存在,就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無所適從,一旦這種情況沒有得到及時的處理,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沒有擔當。
比如,孩子跟父母去超市,為了避免孩子亂買東西,就會說:“你這個東西不行,這個太貴了。”
其實,孩子天生就有對付父母的這個需求,但是為了避免孩子以后哭鬧不止,家長們就會直接告訴孩子:“不行,家里有很多。”
但是這樣說顯然是沒有用的,孩子還會因為沒有得到滿足而大哭不止,所以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沒有擔當。
所以,當孩子出現這種情況時,家長不妨這樣做,可以讓孩子變得更有擔當。
如何讓孩子變得有擔當?
首先,從小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
蒙特梭利說:“除非你被孩子邀請,否則永遠不要去打擾孩子。”
在孩子內心深處,他會明白,只有自己愿意去做,父母才會幫助自己。
如果父母不經常去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對孩子的獨立性就會造成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