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種不文明的行為(不文明現象和行為)
渭南師范學院新校規登上微博熱搜,有不少網友對其中的“隔校園圍墻取外賣和快遞”“精神萎靡”等內容表示不解。渭南師范學院學工部負責人表示,該校學工部確實出臺了《關于開展大學生校園不文明行為專項整治工作的通知》,但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亂改。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為了維護校園良好秩序,規范學生行為,提升學生的文明素養,校方開展學生校園不文明行為整治,很有必要。但哪些屬于校園不文明行為,學校在劃定的時候,不能擴大化,而要科學嚴謹、合情合理。
在渭南師范學院發布的新校規中,“隔校園圍墻取外賣和快遞”“精神萎靡”“在教學區等公共場所衣冠不整,穿背心、短褲、拖鞋和奇裝異服”等,都被列入校園不文明行為。這樣的認定就有所不當。
如認為“精神萎靡”也是不文明行為,就涉嫌上綱上線,涉嫌教育懲戒權跑偏。不文明行為,本義是指“由于公共道德缺失而做出的違背公序良俗的舉止和動作。”“精神萎靡”不過是精神狀態不好,更多時候并非當事人有意為之,并不能算是一種不文明行為。
認為“精神萎靡”也是不文明行為,還容易造成“誤傷”,比如是否屬于“精神萎靡”難有明確的判斷標準,主要根據管理方的主觀判斷,管理者認為學生精神萎靡,學生自己認為沒有,又該如何處置?學生“精神萎靡”自然不是好現象,大學生應該朝氣蓬勃、青春四溢,精神萎靡的狀態,給人一種不思進取、沒有學習激情的印象。但要提振學生精氣神,更應該疏而非堵,比如要多開展一些大型團體互動游戲。一些學生上課就“精神萎靡”,也是因為課堂吸引力不足,一些教師講課水平較差,或枯燥乏味,難以吸引學生。所以,還要提高教學趣味性、課堂吸引力。
而對“精神萎靡”的學生簡單打壓,更非好辦法。如有的學生“精神萎靡”或是遇到了一些麻煩與不幸,簡單對“精神萎靡”以不文明行為予以懲治,反倒會事與愿違,對這些陷入困境亟需他人拉上一把的學生又向困境中推了一把。“精神萎靡”的教育“痛點”要治而非懲。
開展校園不文明行為整治,實有必要,但一些學校在劃定不文明行為范圍及予以懲治時,總是容易把握不好分寸。比如有學校對不文明使用共享單車的學生進行“羞辱式示眾”;老師摔學生手機的也較為常見;有學生規定女生頭繩顏色統一;還有學生不準學生并行、共餐、互贈禮品……
學校管理者進行校園管理,一定要在法治的軌道內解決問題,不要逾越了法律邊界,要懂得尊重學生的合法權利,也要重視包容性與多樣性,還要慎用教育懲戒權。學校要提升治理水平,加強精細化管理,在管理和教育中,要能多一些技術含量與人文關懷,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能夠依法治校。只有這樣,才能維護好校園秩序,也能保護好學生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