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中的問題(造成父母與孩子溝通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為什么很多親子間的溝通總是以失敗告終?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相信沒有任何父母希望:親子間的溝通變成親子間的對抗,但多少父母還在錯誤的道路上漸行漸遠。
溝通無效,很多時候是父母溝通的打開方式不對。
01
不會溝通的父母,愛會變成傷害
網上有位咨詢師分享過這樣一個真實案例。
她就診過一位5歲的小女孩。
這位小女孩非常抗拒和父母說話,總是喜歡對著一只毛絨玩具熊自言自語。
起初,父母以為孩子身體生病了,就帶著孩子四處求醫。
排除了不是身體上的疾病后,父母帶女孩去看心理醫生。
心理醫生數次心理疏導后,女孩終于開口說了第一句話:“因為玩具不會開口罵我。”
正是這句話,讓父母當場淚崩。
經過詢問得知,女孩媽媽脾氣比較急躁,經常用下面的言語跟小女孩溝通:
你不要在這添亂了;
你哭什么哭?
你怎么這么笨呢?
媽媽經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不知不覺中,竟給孩子帶來這么大的心理陰影。
美國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說:
“當我們的語言和表達方式,傾向于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疏遠和傷害時,這種溝通方式會讓人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
當父母帶著不友好和攻擊性,或者居高臨下的姿態與孩子溝通時,孩子會本能地用情緒去對抗父母的糟糕態度和壞脾氣,而不會關注對方到底說了什么。
這樣的溝通注定是失敗的!
02
55387定律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和傳播學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曾提出了55387的人際溝通定律。
55387=55%+38%+7%=100%
這一定律由三部分組成,其中:
55%是溝通中的態度,包括肢體語言,面部神情等;
38%是溝通時的語氣,口吻決定;
7%是溝通的內容;
親子溝通中,如果父母用責罵、命令、挖苦、侮辱等方式的話,7%的內容是送達不到孩子的腦海里的,因為孩子第一時間會想著對抗你的55%的態度和38%的語氣。
如果一開始,父母就沒有調整好自己的語氣和態度。話說出口的一瞬間,就已經決定了這次溝通的成敗。
很多時候,父母溝通的落腳點更多的放在內容上,卻忽視了占比非常高的態度和語氣。
當父母開始有意識地改變自己的溝通的方式,溝通時的態度和語氣至關重要,這樣的溝通才會慢慢進入到良性循環,親子間的關系也會融洽,孩子也會減少跟父母的對抗。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案例。這位媽媽很智慧地運用了55387的溝通定律。
讀小學一年級的小男孩,開學第一個月,媽媽就接到了老師的電話:
“你家孩子還不太會寫數字。別的孩子都會了,他還寫不出來。
有些父母接到老師的這種電話,一般就會著急上火了。回家少不了劈頭蓋臉的責備孩子。
但是,孩子媽媽并沒有。
等兒子放學回到家后,她溫柔平靜地跟孩子展開了如下對話。
媽媽:“聽說,你今天被老師叫到辦公室了。”
孩子聽了臉刷地紅了。
媽媽繼續柔聲道:“我聽老師說,你還急哭了,因為你當時也非常想把那些數字寫好,對吧?”
小男孩默默地點點頭。
媽媽撫摸著孩子的后背,繼續說:“老師還跟我夸你,說他一教,你就學會了,是這樣嗎?”
孩子聽了這話,興奮地抬起頭來,認真地對媽媽說:“嗯,我現在已經會啦!媽媽!”
媽媽笑言:“學這么快呀,那你教教我,好不好?”
接下來的日子里,媽媽每天都會抽個十來分鐘,請孩子當小老師,把當天學到的知識,“教”自己一遍。
不到半個月,孩子就順利跟上了其他孩子的節奏,而且學習狀態非常積極、主動。
這就是會溝通的力量,不僅拉近了親子間的關系,也幫助孩子建立了學習的自信心。
03
正確溝通的打開方式
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提出:
當孩子確實有問題需要糾正時,有愛的父母會采取坦誠的方式,詢問原因,傾聽孩子的心聲,給予關愛和理解,同時體會他的感受,最后才會利用恰當時機,在孩子愿意聽的情況下講道理。
親子溝通時,父母具體怎么做呢?
1.父母和孩子溝通時,神態和表情保持平靜,態度要溫和,還有肢體語言也要輕柔。
如果父母只是態度和語氣平和,而動作幅度卻是摔摔打打,孩子會一眼識破父母言行的不一致,溝通自然也不會有成效。
2.當孩子做了什么讓父母不開心的事情時,張口的第一句話至關重要。
如果你帶著怒氣和責備,孩子也會準備用不好的情緒對抗你。
父母越禁止的事,孩子越想嘗試,越有興趣。
當家長想要制止孩子的某種行為時,首先要理解和肯定孩子的感受。
肯定孩子的感受,然后再告訴孩子為何么這樣做是不對的,并對孩子提出新的要求,孩子也會更容易配合家長。
教育孩子真的不能靠感覺,而要依靠真正的科學教養原則。
與各位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