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一大家子正圍坐在一起吃晚飯,才開吃沒多久,兒子Piver就耷拉著眼皮輕聲對我說:“媽媽,我想睡覺了。”
Piver在周末沒有午睡習慣,一到下午就精力充沛、活躍度高,還總是不知疲憊地玩耍,所以吃飯犯困再正常不過了。
“你打瞌睡了呀,那怎么辦呢?”我試著引導他自己想出辦法來。
“嗯……那我去外面走一走好了。”說完,他快步走了出去,繞著寬敞的壩子走了兩圈,感覺精神了些才又回到餐桌上。
這時,外婆發現他只吃飯沒有吃菜,就提醒說:“Piver,今晚的菜很好吃,你多吃一點菜呀。”
由于Piver在打瞌睡,只顧著扒拉碗里的飯了,沒顧到吃菜。他雖然也想吃菜,但外婆命令式的口吻讓他有些惱怒,于是哼了兩聲,表示不滿。
外婆倒不介意,可老公崩不住了,他直呼其名呵斥道:“Piver,你這樣對外婆是不禮貌的,要吃就吃,不吃就好好說。”
Piver有些生氣,掃向老公的眼神充滿挑釁。
旁邊的王叔又開玩笑道:“Piver,不吃就把你的那份菜給我下酒吧,正好我的菜不夠。”
王叔雖是好意,想用激將法讓Piver吃菜,可在孩子看來這話分明帶著玩弄意味兒,Piver怎么會聽不出來呢?
我心想,他該大發脾氣了。
果不其然,Piver大怒:“我才不要給你吃,哼!哼!”
“你今天怎么回事?脾氣這么大,信不信我揍你!”老公再一次大聲斥責道。
Piver委屈地看著我,眼淚在眼眶直打轉,樣子極為可憐。
我拍了拍Piver的背,湊到他耳邊小聲安慰道:“媽媽知道Piver很難過,媽媽也知道他們這樣跟你說話是不對的,咱不理他們,先吃飯好嗎?”
Piver點點頭,擦掉眼淚開始吃飯和吃菜。
我開始思考,當孩子有情緒時,家長到底應該如何應對呢?孩子變得暴躁、不愿意交流,真是他自身的問題么?
大人和孩子是完全不同的個體,不能用大人的感受去代替孩子的感受
在親子教育中,其實大部分的問題都是家長沒有同理心,沒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造成的。
01 家長沒有同理心,孩子會變得越來越不愿意交流
Rogers認為同理心是指暫時進入對方的內心世界,不帶任何評價地去感受對方的感受和經驗,敏銳覺察對方經驗意義的改變。
我們接著分析Piver的問題,孩子吃飯犯困,想睡又想吃,本身已經很難受了,能在引導下想辦法解決掉一部分的困意已實屬不易。
而外婆的命令式口吻雖然讓他有些惱怒,他也只是表示了一下,并沒有發作。可Piver爸爸的指責,讓Piver覺得沒被理解,還被貼上“沒禮貌”的負面標簽,試問他怎么會不生氣呢?
王叔那句“不吃就把你的那份菜給我下酒吧”,這明顯是一句帶威脅的話,仔細體會一下“不……就……”,再加上略帶玩弄的語氣,如果Piver不反抗我才覺得有問題呢!
沒有同理心的家長是很難走入孩子的內心的,如果一遇到事情,就認為是孩子的問題,不去感受孩子的感受,只是一味地把自己的感受強加給孩子,孩子怎么會愿意交流呢?
02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孩子會報以理解,情緒不會說來就來
在綜藝節目《媽媽是超人》里,鄧莎在處理螃蟹的問題上非常值得我們借鑒。
大麟子將買來的螃蟹放入加了熱水的浴缸中喂養,但沒一會兒,螃蟹就都死了(年紀尚小的大麟子并不清楚熱水會造成螃蟹的死亡)。
鄧莎發現后,首先她想到的不是責備,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這件事。
在后臺采訪時,鄧莎說:“他(大麟子)覺得任何生物都是有生命的,就看得跟自己一樣。”
所以在看到死去的螃蟹時,怕孩子難過,她第一步先澆水搶救。在澆水搶救螃蟹的過程,她時刻關注著孩子會不會過來,后面寵物狗跑了過來,以為是大麟子的鄧莎被嚇了一跳,足以說明鄧莎有多怕孩子發現。
搶救無效后,擔心大麟子會自責,她便把螃蟹收起來,再用一個善意的謊言去應對孩子,也就是告訴他是螃蟹爸爸帶走了所有螃蟹,因為它們一家要團聚。
大麟子后面相信了鄧莎,沒有難過,也沒有情緒,只是因為喜歡螃蟹而略微地有一些遺憾。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孩子一定會報以理解的。
試試這幾招,輕松應對孩子的情緒問題
當然,真正能做到理解孩子的家長并不多,雖然中國的家庭教育一直在穩步提高,可大部分家長仍停留在說教的層面。
當孩子的情緒來臨時,家長們要么是以暴制暴,弄得雙方都不開心;要么表現得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應對;要么狠下心,直接放任不管。
其實只要用心,都能輕松搞定孩子的情緒問題,試試以下幾個方法:
- 先接受孩子的負面情緒
- 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
- 孩子情緒平穩后再溫和指正他的不良行為
- 家長不要有情緒
01 先接受孩子的負面情緒
上面說到在大家的叨叨聲中,Piver顯得極不耐煩,差點大哭,我輕聲安慰了兩句他便停止了糾纏。
為什么呢?
因為我接受了他的負面情緒,并與他共情“他們這樣是不對的,咱先不理他們。”
如何面對孩子的負面感受?很簡單,接受他們的感受。——《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么聽孩子才肯說》
02 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
吃飯犯困已是難事,這個時候,最不應該做的就是說教、批評甚至是指責,而應該“暫時進入對方的內心世界,不帶任何評價地去感受對方的感受”。
我站在他的角度去理解他、與他共情,Piver得到了理解,情緒自然能被平復。
這一點演員孫儷也非常認可,她在微博上就發了這樣一段文字:當孩子有不滿、憤怒、悲傷的情緒發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個擁抱,不要說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勵他,那些大道理等他們情緒好的時候再去說吧。
深以為然。
03 孩子情緒平穩后再溫和指正他的不好行為
大家可能會說,這樣會慣壞孩子,因為孩子也有不對。
當然了,一些不好的行為確實應該受到限制,不然那就真成了溺愛孩子了,這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
所以對于Piver的問題,并非情緒平復了就算結束了。
事后在他狀態良好時,我繼續跟他交流。
“Piver,你還記不記得媽媽之前說過, 咱們如果不喜歡他們的說話方式,可以好好說話表示出來的,對嗎?”
“可是他們太討厭了,我不知道怎么好好說。”
“嗯,是很討厭。咱們只要不‘哼哼’的,其它話可以不說,吃自己的飯就行了,你覺得這樣可以嗎?”
Piver點點頭說:“媽媽我知道了,那你下次要提醒我,我怕我會忘記。”
我也點點頭,并給他點了一個贊,然后沒再多說什么,點到為止即可。
其實孩子都有一顆向上的心,只要耐心地引導,那些不好的行為他也不想發生在自己身上。
04 家長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
在孩子有情緒時,家長不要也被孩子給點著,家長情緒激動時會不自覺地就成為強勢的一方,而長期被打壓的孩子,會自卑、怯懦。
在《不可思議的媽媽》中,何潔面對大哭不止的七寶,非常無奈。她一直試圖勸說七寶停止哭泣,而當七寶哭著說要媽媽抱抱時,何潔卻帶著情緒一臉冷酷地拒絕“你要媽媽就先別哭,先停”。
后面在一遍遍質問聲中,七寶終于停止了哭泣,何潔才接受了孩子的抱抱。
在這一場拉據戰中,媽媽雖然贏了,可孩子的個性卻被磨平了,長此以往,孩子只會在妥協中成長,對誰有利呢?
如果何潔在七寶哭泣時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在七寶要求抱抱時,直接溫和地抱過孩子,相信七寶很快就能平復好情緒,那么再來“講道理”效果是不是要好很多呢?
寫在最后
家長要認識到,孩子的情緒是需要被接納的,但某些不良的行為也是需要被限制的,只是順序一定不要弄反。
盡量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當孩子被理解,情緒就能更容易地被平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