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閨蜜們帶著孩子來我家做客,家里瞬時成了孩子們的戰(zhàn)場。 分別后,我收拾東西時,發(fā)現(xiàn)小噴泉上的水晶球不見了,便在閨蜜群里問了一聲。 一時間,閨蜜們及時審問各自的孩子,無一人承認,頓時群里炸開了鍋。 “一定是我家那臭小子,他就是愛撒謊,經(jīng)常騙我說老師讓用手機寫作業(yè),其實就是玩手機!” “我家孩子更厲害,期末考試自己修改試卷分數(shù)!” …… 一時間,孩子的千萬種撒謊行徑占據(jù)了群聊的內(nèi)容,而媽媽們的憂愁感頓生,撒謊仿佛就是孩子不可原諒的不良品行,無可救藥! 然而,我們?nèi)f不可把孩子撒謊看作洪水猛獸,一錘定音地為孩子劃上“壞孩子”的符號! 2 撒謊是孩子成長中的典型行為 在TED演講中,多倫多大學的心理學教授Kang Lee分享了關(guān)于一群孩子在競猜游戲中撒謊的結(jié)論:
2歲的孩子中,有30%撒謊; 3歲的孩子中,撒謊人數(shù)達到了50%; 而4歲的孩子中,撒謊人數(shù)超過了80%; 大于4歲的孩子,絕大部分都在撒謊。 可見撒謊是孩子典型成長的必經(jīng)之路,我們并不能說一個撒謊的孩子就是人格有缺陷的壞孩子,而且終其一生將是一個病態(tài)的撒謊者。 相反,撒謊在孩子心智發(fā)展的道路上有著不可或缺的促進作用。 Kang Lee教授指出,一個好的謊言需要兩個關(guān)鍵的原料,心智能力即讀心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說出一個令人信服的謊言,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孩子們首先要具有分辨“什么是我知道,別人不知道”的讀心能力,確定自己謊言的方向。其次,在說謊的過程中孩子還有控制自己的語言、表情、肢體動作等方面,使其與自己的謊言配合自然。 在這個階段里,孩子的語言表達、邏輯推理、自我控制能力都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 所以當我們發(fā)現(xiàn)孩子開始撒謊時,或許我們應該慶幸,因為這是孩子典型成長之路上的新的里程碑! 那么,是不是說,孩子撒謊,我們就可以撒手不管了呢? 當然不是!孩子撒謊時,身為父母,我們更多地需要分析孩子的撒謊行為,并對其做出正確的引導,究竟應該怎么做呢? 1、以包容的態(tài)度接納孩子的撒謊行為 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費爾德曼曾經(jīng)做過一個實驗,當人們在日常交談時,他帶上隱蔽的攝像機錄下過程。統(tǒng)計結(jié)果令人吃驚,每個成人每天至少撒了3個謊! 足以可見,成人說謊已經(jīng)成了一種習以為常的自然現(xiàn)象。我們可以為自己辯解,我們是為了顧及對方的感受,為了保護自己,或者是形勢所迫…… 然而,面對孩子的撒謊行為,我們卻絲毫不能容忍,急于給孩子蓋棺定論貼標簽,一旦發(fā)現(xiàn)孩子撒謊,就斷定孩子是品行敗壞的壞孩子。 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隨著年齡的成長,他們也有各自撒謊的理由。 也許當我們放下對孩子的苛刻,多一些包容多一些理解,認真地去追尋孩子撒謊背后的訴求時,才會發(fā)現(xiàn)孩子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糟糕! 2、關(guān)注孩子撒謊行為背后的訴求 兒童說謊的類型概括為兩類:無意說謊和有意說謊。 3歲左右低齡段的孩子,由于語言表達能力、思維模式和溝通方式不成熟,會出現(xiàn)一種無意識的說謊,他們會把現(xiàn)實和想象混淆。針對這種無意識的謊言,我們不必過于緊張,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現(xiàn)象會自然消失。 而五六歲以后的謊言,便是有意識的謊言了。在每一個謊言的背后,都有著孩子發(fā)自內(nèi)心的訴求,為了逃避責罰、或者滿足虛榮心討好他人等!
《少年說》中被同學們熱情地稱為“優(yōu)秀”的男孩兒坦白地說出了自己一直以來的謊言: 小時候,他經(jīng)常聽別人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為了讓別人覺得他很獨立,他就到處哭窮;當聽到老師說勤儉節(jié)約是好習慣時,他就天天吃同學的剩飯…… 他之所以這么做,只是想讓大家注意他、喜歡他。 當班主任得知她這樣的心聲時,反問他: 優(yōu)秀,你覺得你現(xiàn)在優(yōu)秀嗎? 他回答: 優(yōu)秀! 班主任繼續(xù)問到: 那你是憑什么如此優(yōu)秀的呢? 他答到: 努力! 節(jié)目最后,他意識到自己謊言背后的訴求完全可以通過撒謊之外的行為來實現(xiàn),邀請大家監(jiān)督他改掉撒謊的毛病! 面對孩子的謊言,不急于發(fā)飆,冷靜下來,追本溯源,仔細傾聽,觀察孩子的行為,了解孩子撒謊行為背后的訴求,我們才能更有效地對癥下藥! 3、不要企圖用大罵恐嚇解決孩子的問題 知乎上有一位爸爸分享了自己和兒子關(guān)于“咬指甲”的謊言的事情。 兒子每次都否認自己“咬指甲”這件事,撒謊說是在床頭杵的。 爸爸為了讓孩子承認自己撒謊,便對孩子實施一輪輪“打屁股”措施,打到第三輪,在爸爸暗示“你承認撒謊,我就不打你”的情況下,兒子才不甘心的承認了自己撒謊。 最后,爸爸為了讓孩子記住“撒謊是錯的”,又補上了一頓揍。 很顯然,在整個過程中,爸爸用“打罵”的方式逼著孩子承認自己撒謊,當孩子說出實情的時候同樣又因此遭受到了爸爸的一頓揍。 然而,孩子是不是會就此改正呢?顯然這個答案是無法肯定的。 期刊《兒童發(fā)展》(Child Development)上發(fā)表的一項研究顯示: 嚴厲的懲罰威脅不僅會促使孩子撒謊,還可能造成孩子進一步的撒謊行為,為避免懲罰而學會繼續(xù)掩蓋事實真相的方法。 4、正面認可更利于孩子坦誠自己的錯誤 發(fā)展心理學家 Victoria Talwar博士在一項說謊實驗研究中,在問孩子是否偷看了答案之前,研究人員對兩組孩子分別講了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講的是關(guān)于“狼來了”的故事。而在第二個故事則是華盛頓砍掉櫻桃樹的故事。因為小男孩承認自己用斧子砍了爸爸的櫻桃樹,爸爸說,“聽到你告訴我實話,比擁有一千棵櫻桃樹,還讓爸爸感到高興!” 實驗結(jié)果表明:在聽了第一個故事之后,參加實驗的孩子反而更多地就是否偷看答案說謊,而聽了第二個故事后,說謊的男孩數(shù)量下降了75%,女孩下降了50%。 尹建莉教授說: 父母都不愿意看到孩子撒謊。孩子掩飾和撒謊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逃避大人的責怪。沒有一個孩子天然愿意說謊,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是真正被尊重、被愛的,他對父母有全然的信賴,有十足的安全感,他就不需要在“闖禍”后慌亂,也不需要隱瞞——沒有害怕就沒有謊言。 當我們對孩子多一些認可、尊重與鼓勵時,孩子的謊言自然就會不攻自破的! 5、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撒謊 在《老師,請回答!》的一期節(jié)目中,媽媽和姥姥一方面為了讓孩子做童星,另一方面又不想耽誤孩子的學業(yè)。于是總是向老師撒謊為孩子請假!
當媽媽埋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主持人質(zhì)問: 一個撒謊的媽媽的話,孩子憑什么要聽? 老師說: 如果孩子將來成為明星了,他也可以像姥姥和媽媽一樣,單方撕毀合同,不履行合約。他也可以拍這邊的戲拍一半不拍了,他會覺得哪有怎樣?反正我撒一個慌就可以了!他將會完全契約精神,沒有誠信,他就算是一個明星,一朵花,也終究是曇花,一下子就沒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在童年時期,由于好奇心的驅(qū)動,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父母在孩子面前撒下的每一次慌,都可能被孩子記在心底,在某個時候復制成自己的行為。 為人父母,我們首先要做到誠實,做好孩子的榜樣! 孩子的每一次撒謊,其實都是他們自我訴求的一種表達方式。或許他們渴望得到我的們擁抱,便撒謊說:肚子疼,渾身發(fā)冷,要媽媽抱抱;或許為了得到我們的贊許,他們?nèi)鲋e說: 在學校被老師表揚了;或許為了逃避我們的懲罰,他們?nèi)鲋e說:電視機不是他弄壞的! 無論哪一種形式的撒謊,我們都應該丟掉棍棒教育的念頭,坐下來擁抱孩子,去傾聽他內(nèi)心的訴求,鼓勵他做一個坦誠的孩子! 我們的柔軟與細膩,終會成為孩子的謊言的終結(jié)者! 聲明:轉(zhuǎn)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作者持權(quán)屬證明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