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交流最大的困惑是什么(在與孩子交流中你覺得最大的困難是什么)
有家長抱怨:我對孩子已經盡職盡責了,可無論怎么說,孩子就是無動于衷,怎么辦?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要想找到癥結,先來看看一個孩子的發言吧:
“我試著和爸媽交談,可他們就是不閉嘴,根本就沒法聽我說話。他們永遠有說不完的話,而且只要一開口,要么就是在批評我,要么就是在說別人家的孩子好,或者說一些他們自認為很重要的事情——即便這些事情他們已經說過無數遍,我也早就知道了。
……想起這些事情我就生氣,所以我根本懶得和父母去交流,因為根本沒法交流。”
是不是很戳心窩子?你以為自己無法和孩子交流,孩子卻認為“沒法和家長交流”。
怪圈于是形成:明明有很多問題需要交流,但孩子認為家長“簡單粗暴”,沒法交流;家長認為孩子“無動于衷”“鐵板一塊”,沒法交流!
世界上有多少戰爭是誤會引起的?家庭內部就更不用說了。
所以,家長要明確一點:多數情況下,孩子不是沒有交流的需求,很多問題,他也想和你說明白,但就是不想和你交流。
怎樣才能扭轉這種情況?
第一,要學會傾聽。傾聽的含義,就是家長要閉嘴。
你不閉嘴,你滔滔不絕,孩子就沒法說;或者剛說一個開頭,馬上就被你堵回去了,干脆就不說了。
傾聽的含義,就是“讓孩子把話說完,無論正確與否”。
家長容易犯的一個毛病就是,孩子只說一半,馬上就被定性,一通批評;孩子出了問題,只看表面,不等孩子申訴理由,就做出判斷。
長此以往,孩子還有什么交流的積極性呢?只要一說,就會被打斷,就會被定性,就會被批評。不如不說。
第二,要避免重復。重復的同義詞,叫絮叨。
孩子的自控力有限,經常出現拖拉的情況。你讓他去睡覺或者做作業,他口頭答應,卻不動彈。這個時候,很多家長難免絮絮叨叨,叫上很多遍。
事實上,你可以給孩子一個選擇,而不是催促。
這兩個詞表面看差別不大,其實區別很大。選擇,是給孩子主動權,他需要主動去判斷、做決定;催促,孩子是被動的,你催得越多,他越厭煩。
比如可以這么說:你是現在去做作業,還是再玩15分鐘,然后去做作業?孩子一般會選擇后者。那好,嚴格起來,開始計時。
這就建立起了一個臨時的規則,15分鐘之后,你再提醒他一次,這時候如果他還不去,就違反了規則。你可以和孩子商定違反規則的懲罰措施。
如果只是重復催促,孩子的主動性無法建立,抵觸心理倒是會越來越厲害,所以并不可取。
有時候,家長自己厭煩了,一個問題只對孩子說一遍。可孩子因為習慣了屢屢被催促,所以會錯過時間、犯下錯誤,導致上學遲到、作業完不成等。
在你下定決心不嘮叨、只提醒一遍的時候,一定要和孩子說清楚:
寫作業是你自己的責任,我只提醒一次,如果有什么后果,爸媽是幫不了你的,只能自己承擔(態度要溫和而堅定)。
無論如何,家長要逐步養成“只說一遍”的習慣,也要讓孩子適應“家長只講一遍”的狀態,學會承擔責任。只有如此,孩子的“執行力”才會提高。
從絮叨到“只說一遍”,中間難免會有一個磨合期、混亂期,家長要有心理準備,不能因為臨時出現的混亂(孩子做不完作業、吃冷飯等)就半途而廢。
第三,多講故事,少講道理;多用行為示范,少一些強加于人。
道理要講,但講1000遍道理不如講一個故事;規則很有必要,但建立100個單方規則,不如自己用行動示范一遍。
這方面的內容在我的書里和以往的文章中都有過體現,就不再重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