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兒的過程中,很多父母都會產生這個煩惱:溝通!
“好好和他講道理,左耳進右耳出,就是不聽也不改!”“忍不住發火,自己氣得不行,他跟沒事人一樣!”“我是急脾氣控制不住情緒,孩子是倔脾氣拒絕回答和溝通……”
在競思,老師常聽家長傾訴這類問題,親子之間的溝通已經成了困擾家庭的很大一個因素。
我們都明白良好的溝通在親子關系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只是我們在抱怨孩子不聽話、難溝通的同時,有沒有想過可能自己的說話方式可以更委婉恰當些呢?
今天就由北京亞運村北中心的司玉茹老師,總結她在競思多年工作的教育經驗,為大家分享三種溝通方式,打造牢不可破的親子關系!
01 說事實
將句式“你怎么怎么樣”轉變為“我看到了什么”
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描述事實的說話方式讓我們對事不對人,讓孩子產生更多的是“內疚感”而非“羞恥感”。
例如,在競思進行注意力訓練的一位學員琪琪(化名),做作業經常出現粗心馬虎的問題,每當孩子把簡單的題目做錯時,琪琪媽就會非常生氣,忍不住“指責”孩子:“你怎么這么不用心,太馬虎了,很簡單的題目總是出錯,真讓人生氣!”
當溝通方式為“描述人”的時候,家長很容易給孩子貼上不好的標簽,通過責備孩子來發泄自己憤怒的情緒,這會給孩子帶去非常不好的感受,不僅不能很好的解決問題,反而會使情況變得更糟糕。
而當我們使用“描述事實”時,溝通的方式就轉變為:“媽媽看到你沒有按部就班的列算式,眼睛掃一下,就寫上答案了,結果就算錯了。”
對于粗心大意愛出錯的孩子,爸媽不能簡單歸結為孩子不用心,而是需要尋找原因,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更需要在平時的學習中教給孩子細心的方法,加強孩子的學習能力。
描述事實讓孩子感受到了尊重以及無條件的接納,讓孩子更加清楚的明白如何才能把一件事做好。
02 說未來
將眼光放長遠,而不一味的糾結于當下的對錯
面對孩子犯錯,很多父母都會計較當下的對錯,當孩子做錯了,馬上去懲罰,而不是想辦法幫助孩子把事情做好。
舉個例子,我帶教的一個競思學員成成(化名)總愛丟三落四,拿到學校里的東西常常有去無回,一次剛買的新杯子又丟了,媽媽就會說:“再丟以后都不給你買了,你這孩子怎么這么不聽話,罰你今天晚上不準再看動畫片了?!?/p>
計較當下的對錯,很容易陷入一場“你錯我對”的局面,而父母更應該幫助孩子分析原因,和孩子一起探討以后如何避免這樣的情況。
而“說未來”的溝通方式則可以讓我們關注于解決問題,于是我在成成來競思訓時認真談論了這件事:“成成你總愛丟東西,常常不能將東西拿回來,咱們一起分析分析原因,看看究竟如何避免這種情況再次發生?!?/p>
孩子說,因為學校里沒有柜子,自己拿來的東西沒有地方放,然后就忘記了。我就建議家長可以和老師確認一下有沒有更好的物品儲存位置,媽媽也可以給孩子準備另外的一個袋子,以及制作物品清單,幫助孩子上學前、放學后對照清單整理一遍,學習管理好自己的東西。
“說未來”可以很好的讓家長在面對孩子所犯的一些犯錯時,不再一味的計較當下孩子做的不好,而是意識到當下錯了不要緊,家長更需要的是發現孩子所欠缺的某些能力,總結出更好的方法幫助孩子去改善。
就像愛丟三落四的孩子,家長需要在生活中多培養孩子做事的條理性以及珍愛自己物品的意識。
03 說情緒
接納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更好的表達情緒
情緒沒有對錯之分,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會有情緒,情緒更無好壞之分,但轉換到行為上卻有了對錯之分。面對孩子的情緒我們要接納,但是不良的行為我們要幫助孩子改正。
很多孩子因為一些事產生情緒而哭鬧,父母都會說:“做錯事還有理了?哭什么哭,哭也沒有用!”長此以往孩子更無法正確表達自己,或是做出一些不良的行為來吸引父母的注意,可或是更愛生氣、愛哭、容易動手打人。
有不少家長和我說:“孩子來競思訓練表現的不錯,很懂禮貌和每位老師打招呼,為什么在家就那么調皮呢?”這往往就是孩子的正面行為得不到家長關注后,轉而用負面言行吸引注意的表現,只要我們充分尊重孩子、接納孩子,他們能表現得更優秀。
當孩子哭鬧的時候首先要做到接納孩子的情緒,“說情緒”的方式即為“你現在很生氣,媽媽感覺到你真的很生氣,特別生氣,這憤怒的感覺讓你覺得很不好受,你可以用深呼吸來讓自己的身體舒服一些,來,吸氣、呼氣來讓自己的身體舒服一些?!?/p>
教給孩子用恰當的方式表達生氣,而不是用打人的方式,可以讓孩子使用攥緊拳頭松開再攥緊松開的方式來調整自己的情緒,讓孩子慢慢冷靜下來,再和孩子一起分析問題。
尤其要注意的是當孩子有情緒問題的時候時,家長一定要冷靜平和的對待孩子,不能像孩子一樣容易沖動控住不住自己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