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和山西以什么河為界(河南河北山東山西以什么為界)
“硬核”的山東人,“實在”這個詞幾乎成了山東人的專屬。就問你 ,夠不夠狠!
初高中學習是孩子處于青春期的階段,也是孩子學習當中最關鍵的六年,因為它涉及到了中考與高考,左養中學教育賴頌強再講孩子的學習方法和考試心里調節的直播課里,系統的講解到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效率,提升考試時候的心理素質,從而提升學習成績。
在歷史上還有一層淵源——古代的“山東”其實就是崤山之東,包括了河南。
記得高中學歷史經常看到春秋戰國時秦國和六國打仗,每每一出兵,就打山東。
結合我們所學的地理知識,會讓我們疑惑莫非秦國有高達,要不然咋能剛出陜西,就直接打到山東省了。中間隔著那么大的河南省呢,你們秦國當韓趙魏三國是空氣咩……
說起來,中國許多地名,確實起的很讓人費解。山東山西,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廣東廣西等等,命名來源非常雜。
還有細心的童鞋說,為啥有陜西沒有陜東,為啥有江西沒有江東,今天,咱就來詳細扒一扒怎么回事。
圖片來源于地球知識局
山東山西的“山”,居然不是同一個山?
先說說山東山西這個山,這個山,稱呼的來源非常雜,是中國所有省份中最為魔幻的一個地理文化問題。
當年秦國一出關就能直接殺到山東,不是因為秦軍有高達,而是因為說法不一樣。
那時候所謂的山東,是指崤山以東。崤山在哪疙瘩?就在今河南省的最西邊,也就是秦國的東部邊疆。
圖片來源于地球知識局
秦國有一段經典故事,蹇叔哭師,說的就是春秋時秦國要出兵打鄭國,蹇叔的兒子也隨軍出征,蹇叔擔心晉國人伏擊秦軍,于是在大軍出發前大哭。果不其然,秦軍剛一出關中,就在崤山被晉軍打了一悶棍,全軍覆沒。
當時所謂的山東,就是崤山以東,泛指和秦國敵對的東方國家。
后來秦朝統一了,再講崤山以東沒有實際意義了,這個山東的說法也就慢慢淡出了。
那么現在山東省指在哪座山以東呢?
傳統說法認為,這是指太行山以東。相對應的,山西就是太行山以西。
太行山脈
山西沒什么疑問,問題就出在山東。
第一,山東省是一個獨立的地理單元,跟太行山沒有任何地理關系。
第二,山東省的文化淵源與太行山文化也沒有任何牽扯。
那么啥時候最早有了山東這個省級行政區劃呢?
大概是金朝時期,金朝當年設立過山東東路、山東西路兩個路級區劃,范圍與今山東省高度重合。
金朝的山東兩路,其實是把北宋的京東東路、京東西路改了個名字,京東是指開封以東,本身就和太行山沒有一毛錢關系。
那么改為山東,這個山指泰山是不是更合理呢?或者說,這個山指的是泰沂山脈。這樣說更符合山東人的感情需求,畢竟泰山就是山東的經典名片。
但一切都只是推測,畢竟當年金朝的皇帝,也沒明說山東的山是啥山。
湖南湖北的“湖”指的是哪片湖?
相對于山東山西的復雜來源,湖南湖北的湖,倒是沒什么爭議,這個湖就是洞庭湖。
圖片來源于地球知識局
洞庭湖并不一直都是分界之湖。湖南湖北在歷史上長期是一家人,最早都是楚國的地盤,政治經濟文化上都有一定的相通性。
熟悉三國的朋友都知道,劉表當荊州刺史的時候,管的地盤就相當嚇人,從湖北最北邊的襄陽,一直到廣東中部。
諸葛亮總結過一句話: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
形象地講,荊州在古代就像中國的一條褲子,一腳能蹬到底。
圖片來源于地球知識局
那么從什么時候湖南湖北開始分家了呢?其實最早在南北朝時代就有過分離的趨勢。
一方面荊楚和三湘文化上開始有了一定分化,湘州經濟開始起步,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
另一方面,荊州實在太大,總是成為野心家們造反的策源地,所以南朝劉宋建國后,宋武帝劉裕來了一招狠的,不是大嗎?不是喜歡造反嗎?給你切成兩半!
于是他就把巴陵以南的地方割出來,單獨設立了湘州。
圖片來源于百度百科
元明兩朝湖南湖北一直是一家,清朝入關后,湖北地區掌握在清朝的手中,而湖南地區則在南明政權的控制之下。
清朝統一全國后,大概也是怕湖南湖北合為一體,出現什么割據勢力,于是就將湖廣省劃分為湖南和湖北。
如今的湖南湖北,分界線大概就在洞庭湖一線,南屬湘,北屬鄂。
河南河北的“河”到底是哪條河?
同樣以自然界的江河為分界線的,還有河南和河北。
不過河南河北的分界,近年來有些爭議。
傳統派認為,河南河北是指黃河南北。畢竟,自古以來,“河”就是一個專有名詞,“河水”就是指黃河,就像“江水”專指長江一樣,所以河南河北,就是黃河之南,黃河之北。
黃河
黃河
河南郡、河南府早就存在,魏晉時就有河南郡的說法,其地理標志很明顯,就是黃河的南面。
但也有疑問,現今河南省有相當一部分在黃河之北,18個地市中的6個都在黃河之北。
河南人現在形容自己,更多是中原,而非黃河之南。就算硬要講黃河,也大多講大河南北,要不然北岸的6個市豈不拍桌子大罵。這也是現代爭議的來源。
事實上河北省與黃河也不是很近,就像山東和太行山的關系一樣。
現代爭議者給出了另一個說法,河南河北的界河其實是漳河流域。這有一定合理性,畢竟河南最北端的安陽,與河北最南端的邯鄲,就是漳河的流域。
漳河
漳河
漳河是黃河下游最大的一條支流,流域面積廣大,發揮的經濟作用非常大,以漳河為界,也說得過去。
同理,江西省的江,就是因為長江有一段是自南向北流,把江西省和浙江、蘇南一帶隔開,故稱江西省。
之所以沒有江東,是因為歷史上的江東之地,如今已被江蘇浙江兩省分而據之,就不宜再稱浙江是江東了。
這種現象,其實是歷史、人文、經濟、自然等因素綜合起作用的結果。
廣東廣西的“廣”是什么意思?
相對山、河、湖這種以自然地物為標記的分區法,兩廣的區分獨樹一幟,是由純粹的人文現象衍生出的行政區劃。
兩廣地區,秦朝時是南海、桂林、象郡,東漢以后變成了交州,跟“廣”字沒有什么區別。
圖片來源于地球知識局
秦朝末年,趙佗據南越之地自立,這個活了104歲的長壽帝王,把南越幾乎變成了化外之地,與漢王朝隔閡很深。
所以漢武帝把南越收復后,在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下令說“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所以新成立的蒼梧郡的治所,就取“廣布恩信”之意,起名叫廣信。
三國時候設立廣州,治所就在廣信。
但廣東、廣西的社會經濟文化特點并不一樣,廣東向海,民族成分比較單一;廣西多山,諸族雜居,素有八桂之稱,民風比廣東更為剽悍。所以從唐朝開始,兩廣就各自形成了不同的區域文化,以廣信為分界點,成為實質上的廣東和廣西。
圖片來源于地球知識局
與此同類的,還有陜西。西周時,周公分陜而治,周公治理陜塬以東,召公治理陜塬以西。這個陜塬在今天河南三門峽市陜州區,陜西的得名,就是以此為據。
之所以沒有把河南省說成陜東,大概是因為以河為名,名頭更大吧。
中國各省的名字來源雖然不一樣,但背后都浸透著數千年的文化根脈。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
圖片來源于網絡
站在山東望山西,奮流河南望河北,無廣東則廣西難以獨存,缺了湖南則湖北難以獨稱。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正因為這份融通,才能把根扎得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