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性格突變(心理學上講如何改變叛逆孩子)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發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有詳細的講解,面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如何系統的去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陪伴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這是每一個家長必學的課題,家長你認可嗎?
01
以前的教育經驗失效,是新時代教育中的一大挑戰。
人類進入網絡和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后,和以前相比,工作和生活方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許多家長會發現,我們曾經有效的教育經驗,漸漸開始失效了,甚至變成了孩子進步的阻礙。
過去,孩子聽長輩的話就可以避免許多坑,人生也會因此過得比較順暢。
如果孩子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發展,往往會發現前路難行,四處碰壁。因此才有這樣一句名言:“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而如今不少家長和老師,依然很盡心盡力地按照以前父母或老師對待自己的經驗來對待孩子,結果收獲的卻是滿滿的挫敗感。為什么?
以前信息閉塞,有限的資源集中在少數人手上或者少數的途徑中。
在熟人社會里,個人的發展機會十分欠缺,被安排的人生,是一種普遍現象。
另外,在慢節奏的社會發展階段,幾十年甚至幾百年,人們的工作與生活模式一成不變,于是經驗就成了非常有用的東西。
誰越年長,誰的人生經驗越豐富,誰就擁有更多的優勢和話語權。
隨著社會發展步伐的不斷加快,一切日新月異,知識與技術更新迭代的周期越來越短,經驗適用的周期也越來越短,經驗被淘汰的速度越來越快。
一方面父母的經驗失靈,另一方面孩子的思維越來越活躍。于是孩子的種種行為給大人帶來的挑戰性也越來越大。
這是新時代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遇到的最大的難題。
很多家長認為,為了保證孩子不出問題,還是讓孩子聽話比較保險。但是,這種教育方式在新時代往往被證明是失敗的。
網絡信息大爆發時代,個人的機會越來越多。在這種多平臺、開放式機會的環境下,獨創的思維和方法、獨特的個人優勢成了最大的競爭力源泉。
聽話的孩子,內心缺乏自己的想法,這往往會變成個人發展的局限。
02
未來最大的競爭,是人格層面上的競爭。
未來,最重要的實力是影響力。尤其是網絡發達時代,影響力通過網絡的傳播,可以迅速地得到百倍、萬倍甚至億倍的放大。
一個人能力再強,如果不能影響別人,或只能影響10個人,和另一個能影響10萬人的人,發展的空間有著不言而喻的懸殊。
這個影響力,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品德,二是智慧。
這個智慧,不是智力或智商,而是一個人運用自己的知識、經驗、能力和資源等來看待問題、圓滿處理和解決問題的實力,以及發展自己和幫助他人的能力的綜合呈現。
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一個人的人格魅力,也就是:獨特的人格優勢。因此有人說,未來最大的競爭,是人格層面上的競爭。
那么,什么是人格呢?
人格也叫做個性,指的是一個人內在心理特征的一種外在呈現,簡單地說,就是一個人固定的行為模式,以及他在日常活動中待人處事的習慣方式。
一個人人格的形成,與先天因素以及后天的成長環境都有著密切的關系。而在后天的環境因素中,童年的經歷,是影響人格發展的重要因素。
7歲前,是孩子人格塑造的關鍵期。而人格一旦形成,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形成一些穩定的思維和行為模式。但是,這并不等于人格是不可改變的。
重大的生活事件以及個人的成長經歷,仍然會對我們的人格產生一定的影響,發生一定程度的變化。因此,人格其實也是具有可塑性的。
03
叛逆,是孩子修復人格傷害的一種方式
很多父母容易出現的一個問題是,常常會試圖對孩子進行過度的控制,這會對孩子的人格發展產生十分不利的影響。神經癥與人格失調的問題,就是來自于原生家庭中養育者的控制對孩子的人格傷害。
如果父母沒有及時修正,這種傷害就會進入孩子的潛意識層面。這種傷害如果在下一個階段的人格發展中沒有得到及時修復,就會造成障礙。
當孩子不能從原生家庭中獲得健全的人格時,就會通過自我心身整合來讓人格變得更加健全。于是,這個階段的孩子往往會比較叛逆的表現,這其實是在進行自我心身整合。
越是叛逆的孩子,長大后可能人格越會更加健康。
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有個很重要的觀點:下一個階段的人格發展會修復上一個階段的人格傷害與缺失。
例如,孩子的叛逆,常常是在修復之前所受到的傷害。而如果父母沒有及時覺察和反思,而是粗暴壓制孩子的叛逆,這樣,孩子的傷害不僅沒有得到修復,反而變得更加嚴重。
因此,父母不要壓制孩子的叛逆。否則會給孩子的人格健康成長帶來很不利的負面影響。
人格障礙,就是身心整合失敗的結果。
人格障礙,表現為一種明顯偏離正常的、根深蒂固的行為方式,在待人接物方面表現尤為突出。
人格障礙患者的一個最大特征是,缺乏同理心,無法很好地與周圍的人相處、互動。表現出睚眥必報、固執、偏激、嫉妒、極端、憤世嫉俗、控制欲強等,甚至表現出反社會傾向。
人格障礙,是在與這個世界發生強烈的沖突,在人際關系中會化自己和他人造成很大的潛在傷害。他們自己很難適應社會,感覺痛苦的同時,也給別人帶來了痛苦。到了嚴重的階段,他們隨時可能會做出連自己都意識不到的可怕的事情來。
04
單純解決孩子的表層問題,往往會帶來新的深層問題
我們常常只看到孩子的行為,以及問題的表象。比如,孩子脾氣差、孩子沉迷網絡、厭學逃學、叛逆,抑郁焦慮等。
如果只在表面現象上解決這些問題,很容易制造出更深層次的新問題。例如孩子不學習,我們采取的是打罵、盯著他學。孩子是學習了,但是你會發現他越來越沒有動力,成績很差,不自覺,只要你一放松,他就完全不學。
這就是用逼孩子學習的方式解決了孩子當下不學習的問題,但同時也制造了一個新的問題,孩子不主動學習,甚至厭學。
這還只是表面上的,而更深層次的是,對孩子的人格發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正如我們前面所分析的那樣,這樣的做法并沒有讓孩子修復上一階段的問題,而是阻礙了孩子人格向下一個階段發展。
因此,不要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否則,可能產生的新問題,往往會比原來的問題更加棘手。
比如,不讓孩子有自己的選擇,避免他犯錯,結果孩子變成了一個自卑和畏縮的人,后者明顯比前者嚴重得多。
比如,簡單粗暴地逼孩子學習,不讓孩子玩,易導致孩子出現厭學,甚至沉迷網絡等更加嚴重的問題。
又比如,壓制孩子叛逆,導致孩子叛逆期推遲,成人后推翻父母為自己安排的一切,卻一直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方向,一直在走彎路。
因此,我們在解決問題時,一定要想一想,是否會制造出另外一個新的問題。如果會,請慎重。
05
給孩子健全的人格
一、給孩子健全人格的前提,是給孩子健康成長所需要的愛的滿足。
所有人格傷害就是在原生家庭里沒有獲得想要的愛的滿足,如行為不被肯定,需求不被重視,從而導致的不安全感、無價值感以及不配感和匱乏感。
例如,一個女孩在原生家庭中沒有得到想要的愛,導致嚴重缺乏安全感,當她長大成人后,對安全感的強烈需求,讓她在挑選伴侶時習慣性地去尋找年長的男性,產生嚴重的戀父情結。
二、警惕帶給孩子限制性信念
一個從小被強勢父母教育要節省的男孩,如果一直聽話懂事,沒有叛逆期,把節省當成限制性信念,就會發展成小氣摳門的性格。于是,在和女孩交往過程中對女孩花錢極其敏感,導致戀愛頻頻受挫、失敗,最后,他又會形成一個新的限制性信念:所有的女生都是愛錢的。
那些擁有限制性信念的人,不僅制約了自己的人格發展,同時還會把自己的欠缺和挫折感歸咎于別人,導致身邊的人紛紛遠離。他們還覺得自己是受害者,認為人都是沒有感情只顧自己利益和感受的。其實,他們身邊的人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三、不要求孩子乖和聽話
我們看到很多乖孩子,長大后沒有什么大的出息,默默無聞,甚至郁郁寡歡地度過一生?
因為他們自己很難做出改變,一旦做出一些與限制性信念不符合的行為,內心就會產生沖突,似乎背叛了父母或自己,有一種深深的內疚和罪惡感。因此,他們寧可去遵循自己心中的限制性信念,不敢越雷池半步。這樣的孩子,長大后總是生活在自己的條條框框里,限制了自己的潛力發揮,也失去了許多發展自己的機會。
那些在充滿尊重、愛與接納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盡管有時也會因為需求不滿足而感覺受傷,但他們的內心深處因為豐盛而自然而然地擁有自我修復的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從而擁有自律、共情、感受和獲得幸福的能力,以及自身人格魅力所帶來的強大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