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溝通的技巧和方法及話術(和孩子溝通的語言技巧)

文/爸媽快來看
和孩子說話,小時候是溫馨+呆萌可愛、長大后就是雞飛狗跳的畫面,說話看起來簡單實則需要技巧,同樣都是說話為什么有些人能一語達標、有些人說得多反而被淘汰得更快?這就是情商和說話技巧的所在了,和孩子說話雖不像職場、和舞臺上那般謹言慎行,但也缺少不了技巧的良人一語三冬暖。

秀秀是一個吃得了苦、也受得了委屈的母親,在基本上沒有女人受得了的建筑行業里秀秀每天早出晚歸,從未遲到早退也從未叫過一聲苦、一聲累,對待女兒小青的生活和需求方面也從未有過吝嗇,雖然一家人的生活條件不是特別好、但小青的童年卻未曾吃過經濟上的苦,只要秀秀還有10塊錢、那么這10塊錢都會完全花在女兒的身上。
一切的一切看起來都是那么的有愛,但不知道為什么,她的女兒小青視母親為仇人,大學畢業至今已有兩年有余,小青一直以“工作忙”為由逃避回家,到這里可能很多人會覺得秀秀養了一個白眼狼小孩,實際上白眼狼小孩不是與生俱來,如果真是、也是家長們手把手“調教”出來的!
怎么說?我們可以先來看看小青的成長是什么樣子:
秀秀是一個文盲、說話也比較粗魯,對孩子的教育就是典型的“打是親、罵是愛”,但沒有學歷的她深知生活的不易,所以哪怕自己再苦再累對小青的培養一直不曾落下,因為實力不夠、平時秀秀對女兒的學習都是以嚴格為主,明明一句關心話從秀秀嘴巴里出來就成了責備和不滿。

比如,秀秀早出晚歸忙著掙錢回家看到女兒沒有吃飯而關心時,她會說“家里面吃的一大堆,你天天就知道玩,寫作業不好好寫、肚子餓了都不知道找吃的嗎?”,明明是關心女兒肚子餓了,但是在秀秀的嘮叨里卻變成了“天天就知道玩,什么也做不好”的斥責……
總而言之,秀秀或許是一個合格的母親、不管多苦多累都要把女兒帶在身邊照顧,但因為不會控制情緒、也不懂得如何溝通的原因,隨著小青的年紀漸長母女二人的矛盾日漸增長,有一次小青回家沒有及時完成作業、而是跑到廚房幫媽媽剝大蒜,剝了一個小時大蒜也裝滿了一個瓶子,但是秀秀對此并不滿意而是武斷地認為小青是故意逃避寫作業,于是又是一整噼里啪啦的責罵。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
于是,在小青上初中后、即便租房地離校不遠她也堅決要寄校,而住校的意圖誰都知道,就是故意逃避家庭、遠離父母,后來就是高考的填志愿了,在強勢的效果下雖然小青上了秀秀期望的大學,但自此雙方感情更緊張、甚至到了除了要錢之外從不聯系的地步,而小青的冷淡也經常刺激著秀秀的精神,經常罵小青是白眼狼,結果孩子畢業、甚至工作后都沒有回家、仿佛要和父母斷絕關系一般。
小青對此的看法只是一句話“我害怕回家聽到她(母親)的憤罵”……因為和孩子欠缺溝通而離心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有些孩子是長大了翅膀一硬就離家不回,有些孩子是父母說一句、自己要頂三句,這些還不是最糟心的,糟心的是孩子會做出極端的事情。

這些年來因為教育、因為叛逆做出逆反抗拒、甚至跳樓等不可挽回的極端行為還少嗎?在這里關于各類極端案例就不一一舉例了,相信大家在網絡上平時都不少見到類似新聞了,不過關于和孩子溝通的技巧家長平時一定要多注意,不要打著“打是親、罵是愛”的旗號去傷害孩子、破壞親子關系。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需要方法、家長和孩子溝通更需要方法,想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建議平時用以下幾種話術和孩子溝通:
1、用直接描述代替“責備、翻舊賬”
孩子犯錯多半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故意犯錯、另一種是不知道犯錯了,實際上這兩種結果都是犯錯,家長不要過度去剖析、甚至責備翻舊賬,哪怕是孩子故意犯錯,我們也要用直接描述代替“責備、翻舊賬”。

如:
“寫作業啦~”
而不是“你還不去寫作業,是不是又想熬夜,不寫作業就等著明天被老師罰站吧”
這兩種話術,我們可以感受一下是不是前者的直接描述更能讓孩子接受?這是因為直接描述起到提醒作用,而后者的嘮叨卻是責備和翻舊賬的意思,試問哪個孩子會樂意接受?
2、幫孩子拿出一個滿意的方案
每一個孩子和家長爭論、或頂嘴,實際上都是在維護自己的想法和主見,但是在父母的眼里孩子終究是孩子在做決定方面不夠成熟也不夠理性,所以他們總是通過替幫去幫助孩子少走彎路,但在教育里尤其是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幫”孩子拿一個滿意的方案、而不是命令。

比如“你為什么現在不想寫作業?不如你說說理由,媽媽幫你拿一個滿意的方案如何?”,通過“幫”而不是“你必須”的細節改變,讓孩子主動跟父母分享并達到解決問題的溝通效果。
3、不否定,給孩子選擇的空間
否定,是每個人都不希望看到的事情,尤其是孩子的心思最為純粹,他們希望得到認可的心思也特別敏感,如果我們直接否定孩子是打擊、也是在不認可,平時孩子遇到問題而亂發脾氣、或者忤逆頂嘴的時候,家長一定不要去急著否定孩子,給孩子一個選擇的空間或許有不一樣的結果。

告訴孩子“你還有10分鐘時間,記得做好準備”,而不是說“都幾點了,你還在墨跡,再不快點這件事情你就別做了”,在不否定給孩子選擇的空間里,你會發現孩子做事情的干勁在慢慢上升。
4、允許,但后果要孩子自己去承擔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立的想法和想做的事情,如果孩子想而不得、心情自然是非常糟糕的,面對孩子想做的事情家長要持以允許的態度,與此同時還要告訴孩子:“你可以這樣做,但不管后果是什么一定要負責、去承擔”。

讓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哪怕過程摔得頭破血流也是開心的,因為他們做的是自己喜歡的事情、也在承擔里拾回很多抵擋一面的自信心。
5、示弱,激發孩子存在感的自信心
和孩子有方式地溝通除了以上幾種方法之外,平時家長還可以使用“示弱”的方法去激發孩子的存在感,我們可以回想一下,在孩子成長的某一個階段里孩子是不是特別熱衷于干家務?實際上這個階段的孩子就是存在感的缺乏,如果孩子能夠在熱衷于家務活的時候家長多多示弱、讓孩子參與家務活,孩子會習慣并熱衷于做家務、在日常里也就會自然而然地養成做家務的習慣了。

利用示弱方式去激發孩子存在感的自信心,平時家長可以這樣去說“這件事情好難呀,你可以幫幫我嗎”來吸引孩子的參與,在這個過程里家長盡可能地表現得小兒科,你會發現示弱帶給孩子的積極調動性非常高。
